8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7月主要經濟數據,生產、消費、投資等多項指標的同比增速放緩,且低于市場預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業投資增速在加快,日常消費類和升級類商品銷售增勢良好,同時物價水平保持平穩,貿易結構繼續改善。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表示,7月份,受外部不確定因素增加和國內汛情、疫情影響,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但是從累計來看,主要宏觀指標仍處在合理區間,經濟總體延續了恢復態勢。下階段,經濟恢復態勢會持續。
接受記者采訪的市場人士認為,受全球疫情持續演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以及自然災害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預計今年實現6%以上的增長目標問題不大,但隨著今年基數的走高,明年經濟增長壓力將更加突出。政策仍要著力于做好跨周期調節,做好政策銜接,加大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結構性支持力度。
多經濟指標同比增速超市場預期回落
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比6月份回落1.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925億元,同比增長8.5%,比6月份回落3.6個百分點。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0.3%,比1-6月份回落2.3個百分點。對比Wind統計,這幾項數據低于市場預期。
付凌暉表示,7月份在面臨高溫、暴雨以及部分地區局部疫情散發的狀況,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當月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總體來看,主要宏觀指標累計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對記者表示,7月主要經濟指標中,主要經濟指標的兩年平均增速均較前值下行,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7月是汛情的高峰期,受汛情的沖擊,工業生產受到較大干擾,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面臨一定沖擊。第二,7月國內外疫情出現較大幅度反彈,對包括旅游、餐飲在內的消費也產生較大擾動。
“7月份經濟增速的放緩,是短期因素與中長期趨勢性因素疊加影響的結果。”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記者表示。
民生銀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整體上看,本月生產和需求擴張都有所放緩,與預期差距加大。
固定資產投資環比加快 制造業投資持續回暖
然而,進一步看,數據仍有亮點。如:全國固定資產投資7月份環比加快。而從前7個月來看,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7.3%,比1-6月份加快1.1個百分點。
伍超明認為,原因有三:一是高技術產業投資繼續保持高增長,尤其是芯片等“卡脖子”領域投資的增加,如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0.7%,兩年平均增長14.2%;二是設備技術改造投資增速的加快;三是與出口相關領域投資增速的提高,如海外疫情繼續,年內我國出口仍將保持較好態勢,刺激相關產業的投資。
民生銀行高級宏觀研究員王靜文分析,7月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漲勢有所抬頭,中下游企業面臨著成本上升和需求下降的雙重擠壓,目前已進入被動補庫存狀態,預計繼續擴大投資的意愿不強,所以7月BCI企業投資前瞻指數已從73.6下滑到69.9。但政治局會議要求“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后續技改投資或將加速。
付凌暉稱,制造業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同時企業預期總體穩定,有利于制造業投資增長。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十四五”規劃的一些重大項目也會陸續啟動建設。
汽車拖累消費增速 居民消費后續有望繼續回暖
整體看,7月份消費同比增速超預期回落。王靜文表示,從主要商品看,汽車消費是最大拖累。汽車消費同比增速由4.5%下降至-1.8%,下降幅度為6.3個百分點;而除汽車外的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速由13.1%回落至9.7%,下降幅度為3.4個百分點。
不過,付凌暉指出,從1-7月份數據來看,多數商品類別保持增長、基本生活類和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網上零售增勢穩定。
數據顯示,1-7月份,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中,18類商品零售額兩年平均均實現增長,其中9類商品兩年平均增速超過10%。基本生活類的糧油食品、日用品類,升級類的金銀珠寶和體育娛樂用品類的兩年平均增速均為兩位數。
“雖然7月份,由于受到部分地區的強降雨和一些地方散發疫情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和兩年平均增速都比上月有所回落。”付凌暉說,消費整體上保持穩步恢復態勢。
付凌暉表示,受短期因素影響,市場銷售有所放緩,但是消費恢復態勢有望持續。隨著疫苗接種的不斷擴大,精準防控的有效實施,消費市場有望保持總體穩定。還要看到,就業擴大、居民收入增加也有利于消費能力的提高,消費能夠總體保持穩定恢復態勢。
市場機構:明年經濟增長壓力或更加突出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對于7月數據最直觀的感受是受全球疫情持續演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以及自然災害影響,經濟下行壓力驟然加大。
付凌暉表示,綜合來看,下半年我國經濟仍然會保持穩定恢復的態勢,主要宏觀指標會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質量會繼續提升。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對下半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下階段關鍵是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促進經濟穩定恢復,推動高質量發展。
“7月數據弱于預期,相當程度上是受到自然天氣變化的擾動。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受國內外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也在邊際趨緩。”王靜文說。
不過,對于實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年度經濟增長6%以上的目標,壓力并不大。
王靜文認為,財政政策已經為下半年預留了發力空間。截至今年7月份,專項債發行進度僅為37%,遠低于正常水平,政治局會議要求“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意味著下半年地方債發行進度將會加快,基建投資增速將會逐漸回升,從而發揮托底經濟的作用。與之配合,貨幣政策也會逐漸向“穩信用,寬貨幣”階段過渡。
伍超明也預計,下半年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是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對于制造業投資,政策對制造業投資的支持力度不減,高技術產業投資將延續高增長態勢。對于基建投資,預算內投資、專項債發行、“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將加快提速推進,并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因此,基建投資將在項目、資金上得到支持,預計年內投資增速將出現回升態勢。
溫彬認為,隨著今年基數的走高,明年經濟增長壓力將更加突出。
宏觀政策要做好跨周期調節,做好政策銜接。要繼續加大力度提振內需,進一步挖掘消費的增長點,適度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節奏,加快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發揮基建投資對穩投資、穩增長的作用。要繼續加大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結構性支持力度,提振市場主體信心。要平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防范化解企業信用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等重點領域風險,并做好應對美聯儲貨幣政策提前轉向的準備。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證券時報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