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每逢畢業季,“最難就業季”、“畢業即失業”等話題就會被再次提起。而今年“高達909萬畢業生”、“9成留學生選擇回國發展”、“低領勞動力調查失業率超全國城鎮水平3倍”等數字,都讓2021屆的畢業生面臨著比往年更嚴峻的就業壓力。
8月16日,國家統計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1年7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稱,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比6月份上升0.1個百分點。其中16-24歲人口、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6.2%、4.2%。
觀察者網查閱以往統計數據發現,7月份的16-24歲的低齡勞動力人口調查失業率16.2%較6月的15.4%,上升了0.8個百分點;較5月的13.8%,則上升2.4個百分點。
16-24歲人口主要是畢業生,包括高中、職高和高校畢業生。這一口徑有數據以來的歷史均值是12.5%。
每年7月,16-24歲調查失業率均較高
付凌暉對此表示,7月份,由于大學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一般6月份到7月份之間失業率的上升幅度會比較大。
不過廣發證券(000776,股吧)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分析稱,季節性不是唯一原因,青年人群調查失業率上行的另一背景是高校畢業人數在2020、2021年連續兩年高增,2021年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909萬,年度環比多增的兩年累計值為75萬,年均37.5萬創2010年以來最高,也超過2010-2019年年均的22萬。而疫情影響下新增就業崗位收縮,2020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環比上年少增166萬,2021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多增134萬,合并為-32萬,供需存在結構性缺口。
7月15日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的發布會上,統計局也指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凸顯。
而畢業人數的走高與前期招生節奏有關。以研究生招生為例,2015-2019年研究生招生分別為64.5萬、66.7萬、80.5萬、85.8萬。2017-2018年招生人數存在一個躍升,這會帶來2020年前后研究生畢業人數的走高。2020年研究生畢業人數達72.9萬,環比2019年增加8.9萬,這一增幅遠超趨勢值;前期數據遞推可知2021年亦壓力不減。
對于如此激烈的就業壓力,8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就業壓力依然較大,要繼續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政策優先位置,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市場主導,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一是強化財政、貨幣等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促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推動服務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多渠道促進靈活就業。
二是強化創業帶動就業,放大就業倍增效應。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束縛創業的壁壘,加強創業支持,保護企業家精神,激發勞動者創業積極性。
三是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健康發展,增加新的就業崗位。
四是完善機制和政策,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和脫貧人口等就業服務。努力消除就業歧視,加強靈活就業人員和大齡、婦女勞動者等權益保護。
五是面向市場需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和安全生產素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