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狗孰輕孰重?在很多人看來,這本不該成為一個問題,但在阿富汗,卻真真切切發生了。近來,關于各國從阿富汗撤僑的消息備受世界關注,部分場面讓人覺得尤為“刺眼”:在美軍控制的喀布爾機場,先是希望逃離的阿富汗民眾因被拒絕登機而躲進美軍運輸機起落架艙后從高空摔落,不久后又傳出在從該機場起飛的運輸機起落架艙內發現人體遺骸的消息;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在美軍保護下,軍犬有序登上包機,并在機艙內“體面”地享有專座。兩個場景在時空中的交叉,頗為諷刺。
▲美軍帶著軍犬撤離阿富汗。(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
聯系到近日有關美國減少供阿富汗雇員撤離的航班,優先撤離美國人,此類輕視阿富汗人的做法招致不少批評。在境外社交媒體上,有網友諷刺道,前幾天還是“讓美國人先走”,沒想現在是“讓美國的狗先走”。更有網友怒稱:“對美國而言,狗顯然比當地雇員更重要,其他想要美國自由的國家最好記住這個事。”同時也有網友解釋道:“軍犬屬于美軍,但阿富汗雇員不是。”
在旁人那里,美國軍犬該不該先走的問題不過是一場有關法理、人情抑或價值觀的碰撞,但在正在喀布爾機場手足無措的阿富汗人那里,卻是卑微、無助、恐懼甚至是身處絕望的掙扎。其實,不管是“美國人先走”還是“美國的狗先走”,這背后都是一再被證明的冰冷現實:美國不是“救世主”,阿富汗人的命運終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發布的美國軍犬乘飛機撤離喀布爾的圖片。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阿富汗人并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對此,美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日前,隨著阿富汗政府走向土崩瓦解,美軍《星條旗報》稱,“西方20年來改造阿富汗的試驗結束了”。是“結束”了嗎?明眼人都看得出,用“失敗”顯然更為合適。但老美輕飄飄的失敗,對千千萬萬阿富汗人而言,又是什么呢?
我們看到,20年前美國人以反恐為名發動阿富汗戰爭,將阿富汗原有的政治和經濟生態打爛,宣稱要為阿富汗人民帶去和平、民主和繁榮。但現實是:在美軍強大攻勢下,10多萬阿平民在美軍及其盟友的槍口下傷亡,1000多萬人流離失所;在美軍長期駐扎下,阿富汗恐怖組織越“反”越多,從個位數增長至20多個;在美式民主示范下,阿富汗政治圈山頭林立、腐敗蔓延,在對抗塔利班中則指揮混亂,終致一敗涂地……
美國在阿富汗做“試驗”的災難性后果固然令人心驚,美軍在當地直接的“加害”則更加讓人難以容忍。在美軍“保護”下,部分阿富汗人連生命的尊嚴都無法保證。人們沒有忘記,國際刑事法院去年裁定繼續調查駐阿美軍自2003年以來的涉嫌虐囚行為,原因就是屢屢曝出的阿富汗人在被美軍拘押期間遭毒打甚至被虐致死的丑聞,而美政府對此一度極力掩蓋。人們也沒忘記,美軍在阿期間軍紀廢弛,發生過焚燒當地宗教典籍、侮辱當地武裝人員遺體事件,甚至曝出士兵闖入當地村莊射殺十幾名村民的慘案……
▲8月16日,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民眾追逐攀爬一架美軍運輸機。新華社/美聯
顯然,阿富汗之于美國,成了有損形象的“負面資產”。隨著軍機匆匆飛走,不少美國人舒口氣,因為這場漫長的戰爭終于結束了,盡管非常不體面。美國只顧摧毀卻不建設,讓美國的形象蕩然無存;未跟盟友充分協商就“腳底抹油”撤軍,則讓美國信譽坍塌。但利用阿富汗戰爭在國內攻擊對手、博取政治資本的美國政客并沒有輸。而在美國為阿富汗戰爭前后投入的上萬億美元中賺得盆滿缽滿的美國軍火商,則絕對是贏了。美國《滾石》雜志此前曾報道,有美國青年通過倒騰武器貿易,依靠阿富汗戰爭和其他地區沖突發家致富,成為“軍火商創業新星”。將這樣的故事放在當前阿富汗亂局背景下,諷刺感簡直能戳破屏幕。
如今,美國人在反思“輸贏”,拜登也宣稱不會再犯對別國內戰投入過多精力的錯誤。但對于阿富汗人民而言,這些卻都顯得太輕巧、太虛偽、太殘酷。回顧阿富汗戰爭20年,以及窮兵黷武的美國近年來同樣在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留下的一個個爛攤子,想必越來越多的人更加認識到,美國遠沒有它宣揚的那么“偉大”:它在很多時候是破壞的力量而非建設的力量;它口中的“和平”不等于給其他國家帶去平安喜樂;它兜售的“民主模式”經常淪為軍事干涉和強權政治的幌子;它自吹自擂的“人權燈塔”下往往埋著其他國家人民被美軍部分士兵虐待甚至殘殺的黑暗歷史,以及千千萬萬無辜平民飽受戰火摧殘的痛苦日常。
自詡“世界領導者”的美國并非可靠的“救世主”,自己國家的道路和命運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是“美國軍犬優先”背后,一再被證明的冰冷現實。
或許對阿富汗人而言,這也是從20年戰爭中學得的最大教訓。之所以說它“冰冷”,是因為但凡上過這一課的民眾,比如利比亞人或者伊拉克人,在廢墟中無一不感到直刺心肺的苦痛。如今,被當成“負資產”扔掉的阿富汗日后的走向如何還有待觀察,但確定的是,不管阿富汗前路如何,美國都休想抹掉這段極其不光彩的歷史。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參考消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