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財經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我們看見的不僅是一個海角,而是一個新的世界」。
五百年前,歷史學家巴若斯記錄了他在抵達好望角時的感受:
這一年是 1488 年,巴若思乘坐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率領的船隊,從非洲西海岸南亞出發抵達這片海域時,他和所有人一樣,當凝望著這狹長的岬角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當浪與流相遇時,好望角的海面如同開鍋似沸騰,行駛至這里的船舶往往遭難,因此好望角被稱為「風暴之角」。
五百年后,人類創造出人工智能,就像航海家繞過好望角發現新航路一般,人類在遠赴星辰大海的航行中同樣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AI 的全稱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但是以中文的角度理解,它與愛同音。因此,今年百度世界大會的主題「AI 這時代,星辰大海」就顯得頗有趣味。
在這次大會上,百度圍繞 AI 出行、AI 生活、AI 產業這三個方面發布了具備 L5 級自動駕駛能力的百度汽車機器人、無人車出行服務平臺「蘿卜快跑」,一系列小度 AI 新品,甚至還有可以和體育、水務、電力產業結合的 AI 解決方案。
這是迄今為止,全產業里最為完整成熟的 AI 生態。
這樣的深厚生態來之不易,從無到有,從有到強,是中國一代 AI 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中國科技史最為波瀾壯闊的一頁之一,其發展歷程,也緣起于當前的百年未有之變局。
01 AI,新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人工智能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產物,相反,它正在滲入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深度參與每一個行業的變革。
比如,在傳統醫療行業,人工智能很早就被寄予厚望,尤其在這場疫情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比如人工智能中的智能新算法代替傳統人工檢測系統,可大規模縮短檢測時間。百度開源的線性時間算法 Linearfold,可以將病毒全基因二級結構預測從 55 分鐘縮短至 27 秒。
科技不僅是在時間賽跑,也在與危險共舞。
人工智能消毒機器人、警用巡檢機器人在疫情中,也代替一線醫護完成導診、消毒、藥品配送工作,減除了一線人員在疫情環境下的危險程度。
傳統產業自然也一個都沒落下,人工智能也被應用在了農業中的病害識別、能源產業電力設備巡檢。可以說,AI 算力已經是與土地、人力資源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了。
而這也早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種共識。
美國在 2018 年時,就有 84% 的放射診所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檢查醫療影像,在亞馬遜、微軟等公司內,也已經將人工智能下沉到了公司管理、垂直產業中。
可以確定的是,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城市,幾乎都在配備智能大腦。
在咨詢公司德勤的一次調研發現,93% 的受訪企業認為這項技術將成為制造業增長和創新的關鍵技術。
不難發現,AI 賽道注定風起云涌。此時,誰有先發優勢、場景優勢、認知優勢、組織優勢,誰就能將中國的技術實力帶到全球 AI 競爭的大賽場中占領高地這樣的帶路人會是誰?
百度目前的一整套行業解決方案,回答了這個問題。
百度正在 AI 技術創新、AI 應用場景化及以及人才培養層面發力,建造百度 AI 生態圈。可以看到,無論是培養復合型 AI 人才的 Paddle Camp,還是提出「汽車機器人」概念,并發布 Apollo「汽車機器人,還是創立百度五福 AI 助老平臺來解決老年人養老生活問題,這些跡象都表明,百度已經走入了 AI 產業的新高地。
2021年百度世界大會發布汽車機器人
技術需要落地才能發揮最大效用。中國近百年來的產業實踐,成了百度 AI 產業化的沃土。
因此,目前百度 AI 的新進展主要體現在與不同領域企業的聯合共創中。比如在農業領域,百度提出了智能水培蔬菜種植方案,可以將作物產量提高 10%—15%,成本降低 10%—15%;在城市管理領域,幫助水務企業、能源企業打造智能大腦,
百度并非閉門造車研發 AI,也沒有當一個安靜的學院派,理論派,而是以產業共創者的姿態將 AI 技術「沉」進不同產業鏈條的運行中去,并在此過程中互為養分,互相增益。
在這其中,百度 AI 的演進脈絡清晰可見:先把自身技術能力做深,再一頭扎進產業,把產業場景做厚。
02 起于技術的百度
從 2015 年開始,人工智能就一直在國家層面被反復重提。
從國務院將人工智能納入重點任務之一、到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三步走戰略,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再到如今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重要戰略。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而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在中興華為面臨的技術封鎖上,中國也早早地在人工智能上做好技術儲備并致力于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
這其中,就活躍著百度的身影。百度從 2010 年就開始投入大量資源布局 AI,并針對 AI 人才培養下苦工,讓后續的 AI 技術變革具備了先發優勢。
百度向來是國內 AI 人才孵化器。
2020 年國外研究機構 TalentSeer 曾在《人工智能報告:當前形勢和市場趨勢》中指出由于人才外流,中國缺乏優秀的人工智能人才,但隨著人工智能教育投資的增加,中國正迅速趕上。
百度不僅自己先造出了 AI 之船,還把造船術(知識圖譜、技術架構、代碼)公之于產業,也不僅在自己組織內部培養出一支 AI 的最強技術團隊,還通過大量的孵化營、訓練營在企業外部為全社會、全產業培養懂得駕駛的船長和水手。
在過去十年間,百度建立了人工智能學習與實訓社區 AI Studio,提供 5000+AI 課程,同時與國內高校合作,培養了超過 2000 名教師,支持全國 200 多家高校基于飛槳開設人工智能課程。
百度對 AI 人才培養的力度還在進一步加大,在今年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就透漏:百度正式成立于產業實踐的 AI 人才培養平臺——松果學堂。通過提供基礎課程、技術競賽、產業實訓、科研基金等資源,讓每一個人都能便捷地獲取 AI 知識,學習 AI 技術。
百度的 AI 能力就來源這群既懂技術、又有行業經驗的工程師,因此歷經十一年不斷開發升級的百度大腦,如今已經成為了百度最核心的 AI 技術引擎,旗下所有的業務也都從這個技術平臺延展。
百度大腦何以成為百度 AI 的核心支撐?可以先從架構層面進行剖析,百度大腦在基礎層的軟件支持就是開源深度學習框架、飛槳,而昆侖 AI 系列芯片和百度平臺數據庫則為其提供硬件支持;在其感知層和認知層面,包括了各類處理語音及語言、VR 及 AR 等內容的各類算法,在平臺層,百度大腦一直都在向合作企業、技術人員開放,以達成更加完善全面的 AI 生態系統。
不光授之以船,還授之以「造船術」和「船長培養」。
比如飛槳項目,就是國內自主研發、功能豐富、開源開放的產業級深度學習平臺。從技術角度而言,知識與深度學習相結合,增強了飛槳對深度語義理解,還通過知識圖譜關聯跨模態信息,突破了語言、語音、視覺等不同模態的語義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飛槳不僅僅是自身技術的凝結,它更是一個面向所有產業和開發者的技術平臺。王海峰表示:「目前,飛槳平臺已匯聚來自各行各業的 360 多萬開發者,已經開發了 40 萬個 AI 模型,累計服務了 13 萬企事業單位。」
這一策略帶來的生態共同繁榮,也反向幫助百度往新的高地在進發。
在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大腦已經升級到 7.0 階段,其中最顯著的兩個特點是融合創新以及降低門檻,一方面在百度大腦 7.0 的支持下 AI 技術越來越豐富,另一方面也讓 AI 應用越來越簡單。百度 CTO 王海峰表示:僅在百度大腦 7.0 的「融合創新」層面,就包括了「知識與深度學習融合」、「跨模態多技術融合」、「技術與場景融合」、「軟硬一體融合」四重創新。
03 上天入地的 AI 產業實踐
當技術積累越來越厚,產業實踐的道路也就越走越深。
比如,當前比較迫切的城市內澇問題上。7 月,以河南為首的全國多座城市連續多日暴雨發生內澇災害,甚至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一時間,城市排水網建設、抗內澇響應速度都成了擺在城市管理者案頭上的難題。
對此,百度智能云天工聯網平臺設計了城市內澇智能監測預警系統,通過部署道路積水、排水流量監測點以及預警預報平臺,來執行對路況積水信息的檢測預警。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在武漢市數十個小區落地,可以說,雖然無法規避極端降雨天氣,但至少可以能運用科技力量有效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來緩解城市內澇。
現今,百度 AI 產業實踐甚至發展到了可「上天入地」的程度。
上天,今年 4 月中國火星探測工程聯合百度發布了全球首個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這臺擁有火神「祝融」名號的火星車數字人搭載著百度積累多年的數字人技術,其中包括百度智能云設計的輕量深度神經網絡模型、高精度 4D 掃描和擬真 3D 人像技術。
本次,這次祝融號數字人也出現在了百度世界大會上,運用知識與深度學習融合創新技術,在現場以「登火星」為題賦詩一首,充分展現了 AI 了詩歌天賦。此外,利用「跨模態多技術融合創新」,百度 CTO 王海峰與百度大腦的一句對話后,還為主持人撒貝寧生成了身著宇航服的數字人虛擬人。
百度CTO王海峰通過跨模態多技術融合功能
現場為主持人撒貝寧生成數字人形象
入地,百度 Apollo 智能駕駛技術正在積極融入新時代城市治理當中。上個月,Apollo 共享無人車在廣州黃埔全面開放運營,從城市出行、建設、投資、管理、治理五個層面和當地政府一起探索交通智能化變革之路。
顯然,這僅僅是百度投身智能駕駛技術的產業實踐,這次在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公布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 Apollo 汽車機器人。自動鷗翼門、全玻璃車頂、智能控制臺、零重力座椅,汽車機器人極具科幻感的背后隱藏著百度 AI 核心技術。
據悉,這臺百度 Apollo 汽車機器人已經達到了 L5 級自動駕駛能力,不僅不需要人類駕駛,還會比人類駕駛更安全,而且它還具備語音、人臉識別等多模交互能力,可以分析用戶潛在需求,主動提供服務,服務各類駕駛場景。
以此來看,不管是「仰望星空」或「腳踏實地」,百度都有著先發技術優勢。在泉州,百度智能云參與打造的「水務大腦」幫助城市水務運營更加高效,在新疆,百度智能云聯合國網建設「AI」中臺,為新疆電力外送提供有力支持,在麗江,「城市大腦」為旅游城市的社會治理、生態環保全面賦能……
在百度眾多的 AI 產業實踐中,很容易就能發現一個淺顯的道理:越早開發技術,越廣泛應用,AI 就越容易在更多傳統產業的不同場景里得到訓練,算法也就越成熟、越聰明。
因此百度 AI 扎根于產業的實踐,其實是在技術之上創造了第二增長曲線,帶來指數級增長的同時也使百度在 AI 賽道的壁壘越來越深。
據資料顯示,2020 年 1 月《哈佛商業評論》公布了「2019 全球 AI 公司五強」榜單,百度以技術優勢入選了位列全球第四大人工智能公司。國際權威分析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 AI 白皮書同樣顯示,百度 AI 實力全球第四、中國第一。
04 結語
《自然》雜志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表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有趕超美國的可能性,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 AI 技術的應用,二是數據層面的潛力。
百度目前擁有著中國最為完備的 AI 生態布局和最為深厚的產業實踐,這已經意味著這種可能并不遙遠。
過去我們常說互聯網+,AI+,但百度實際是將 AI+ 提升到了 AI×的指數效應層面。AI+ 是過去將 AI 生硬嵌套在產業,為其包裹上了智能化的外殼,但在百度的產業化實踐中,AI 首先是基于企業、產業痛點而生,并通過落地,下沉在企業實踐,乃至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最終百度作為 AI 技術領頭軍發揮的是技術×產業的規模化效應,形成的是穩固、先進的技術化底座,用以支持更有想象力的產業變革。
劉慈欣曾在《三體》中寫道「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百度的 AI 產業化實踐讓人確信,AI 就是這個時代的人類手中,書寫文明的那支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周天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