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必須記住的歷史性時刻。
2021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上,中國企業徐工首次挺進三甲,位列全球第三。
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再度步入高位發展階段;數十年的積累加上新一輪市場契機,讓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規模、綜合實力全面提升。作為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的徐工,在徐工有限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民的帶領下,完成了跨時代的躍進。
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經歷數度磨煉。上一個5年,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進入有史以來波動最劇烈的時期,五年蟄伏于谷底的至暗時刻,徐工不改初心,堅韌、堅守、堅持,“我們從沒有動搖過,從沒有懷疑過這個產業的未來,我們挺過了最難的時候,才迎來了更好的現在。”王民這樣回憶道。
“2017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徐工集團時,給予我們極大的鼓勵。當時我們把未來發展的目標,定位于2020年進入全球前五,2025年進入全球前三。2021年,我們提前實現了目標。這就是徐工的產業精神、產業抱負、產業擔當。”王民興奮地表示。
2020年,徐工再次跨過1000億元營收大關。全球產業一系列巨變和全新格局下,這次千億之后的道路通向何方,如何走下去,是王民面臨的考題。
當產業最高峰近在咫尺,徐工正在王民的帶領下,開始發起一場“碾壓式推進”和“高質量登頂”。“10年前,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還徘徊在全球10強之外,10年后的今天,我們已經沖進了全球三甲。下一程,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會釋放更大的勢能。但是,無論什么障礙,什么困難,徐工都必須要克服。終極目標近在眼前,最后一公里就在腳下,我們必須要加速前進。這樣我們才不辜負黨和國家,不辜負員工,不辜負投資者,不辜負企業,不辜負自己。”對此,王民堅毅而自信。
在王民的規劃里,未來三五年的徐工,不僅要成為一家收入規模居于世界領先的企業,成為一家令人尊敬的企業,更要成為一家身負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崛起使命的企業。
全球產業,中國翻盤時刻
牽一發而動全球,中國工程機械對全球產業的影響力正變得越來越大。
2021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上,中國企業的銷售額首次超過美國、日本企業,成為全球第一;而一直位居中國行業首發位置的徐工,則成功登堂入室,收獲銅牌。
“上去了就不能再下來,必須站穩了。5年內,我們還要再往前進一步。”對此,王民為徐工,亦是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越靠近峰頂,路越難走,對此王民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但徐工手中已經積攢下不少籌碼。首當其沖的,莫過于產品。縱觀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徐工絕對是產品線最長,產品布局最為完整的制造商。在如此星羅棋布的產品中,能夠將幾大板塊都帶入中國第一、全球領先的,也非徐工莫屬。2020年,徐工旗下11款主機產品,銷量和銷售規模都輕松拿下中國第一,其中包括起重機、水平定向鉆、旋挖鉆機、壓路機、平地機,銷量位居全球三甲,輪式起重機、水平定向鉆居世界第一。
在“三高一大”產品戰略指引下,徐工堅持創新驅動助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13年磨一劍,徐工挖掘機械從零起步、艱辛摸索、自主創新,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產業體系,成套化產品系列和規格覆蓋在國內行業最齊全,從1.5噸微挖到中小挖,成功研制出100噸級、200噸級、300噸級、400噸級、700噸級超大型產品,年銷量從幾十臺到現在突破幾萬臺,位居全球前五,并拿下了總價值近2億美元的成套礦業設備批量出口大單,扛起引領中國礦業機械發展的大旗,打破了老牌跨國企業的長期壟斷,成為徐工沖擊頂峰的主力軍。
海外市場也已經被包括徐工在內的所有中國主流工程機械制造商,視為戰略突破的重點,其中腳步也在不斷提速。2011年,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的海外銷售額占比只有區區2%-3%;十年后的今年,這個比例已經提升到20%-30%。但對于徐工而言,這個比例顯然不能讓王民滿意,“5年之內,我們的國際化收入至少要達到40%。”
這樣的底氣來自徐工在全球越來越系統的布局。20多年的探索和積累,徐工早已撕掉之前“簡單出口貿易”的標簽,構建了以出口、海外綠地建廠、跨國并購和全球研發“四位一體”的國際拓展模式。從落子到深耕,最近一場階段性勝利的代表,是凝結種種艱苦、糾結但不改堅守與專注的巴西工廠。在歷經數年的戰略虧損后,徐工巴西基地終于迎來霞光。以巴西工廠為平臺,徐工不僅成為當地市場的主力品牌,更是從此走向整個南美,成為整個地區最具競爭力的工程機械品牌。
在全球的棋盤里下棋,也是徐工不斷強化創新的過程。借助巨大的內需市場,徐工在規模和產品上皆實現連續跳級,而隨著全球市場和產業資源被打通,一個世界一流的創新平臺,在徐工拔地而起。以技術創新、標準化、產品、質量技術、管理技術五大領域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系統,以產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為基礎的三層創新體系,讓徐工在世界級的“高端”、“大型化”產品上,不斷沖破云霄。全球首創起重能力最大的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全球最大噸位XR800E超大型旋挖鉆機,全球最大噸位XZ13600水平定向鉆機,全球最高JP80高噴射消防車,亞洲第一高度DG100登高平臺消防車,全球只有不到5家企業能夠制造的700噸級超大噸位礦用挖掘機,全球最成熟的5噸級天然氣裝載機,全球領先的35噸級超大噸位裝載機等,都讓中國成為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創新頻發的新高地。“在產品和技術創新上,徐工已經走過了跟進階段,我們前面已經沒有尾燈能跟,我們現在必須要創立自己的一套打法,在創新上實現完全的自主化,這樣才能真正撬動固化已久的全球產業格局,實現中國工程機械問鼎世界的產業抱負。”不止一個場合,王民如此表示。
標桿性產品之外,對通用型產品的精雕細琢上,對國外客戶的需求對接和滿足上,徐工亦是于細微之處見真章。在突破海外高端市場的拳頭產品——大型礦用平地機上,徐工在前后近一年時間,付諸了200多項各類技術改進,終將一款媲美歐美品牌的平地機,落地全球礦業巨頭力拓的礦區。“無論在產品、創新還是業績上,徐工都是一個絕對注重用戶體驗和效率效果的企業。特別是在做產品上,我們必須要把產品的每個細節都搞清楚,要知道我們的產品到底要干什么,到底要給誰服務,怎么才能滿足客戶需求。只有做到這點,我們才能扎扎實實地走上頂峰。”王民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
回顧發展歷程,曾經歷的風雨坎坷讓王民和徐工人深刻意識到必須靠“質量贏得尊嚴”。
“回歸品質才能站在‘世界之巔’。”王民坦言,我們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第一、質量強企、質量強省、質量強國的理念。要想翻身,必須先在產品的品質上先翻身,要想有尊嚴,必須在產品上先有尊嚴,通過幾十年打造,走到今天無論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們都大踏步、大幅度地走了出去,滿足全球高端客戶需求,這是我們多少年努力的結果。
在裝備制造業,質量之路絕非淺嘗輒止、簡單模仿就能實現的,需要極大的毅力和決心。徐工結合客戶價值和企業價值,凝練創建、推廣“徐工‘技術領先、用不毀’助您成功”質量管理模式,以“技術領先、用不毀”做成工藝品的徐工行動金標準,加快落地高質量發展。
王民表示,“技術領先、用不毀”的產品理念和“擔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價值觀一樣膾炙人口、深入人心。徐工質量管理模式的形成,是一條從實踐到理論,再實踐、再到理論的道路,直至實現我們的卓越,是具有徐工特色、文化和精神的,是具有工程機械產業“珠峰登頂”特點的,很鮮明地表達了要達到相關方滿意,“助您成功”就是相關方。
如今,“質量”被每一位徐工人銘記在心里、抓實在手里,追求卓越已成為全體徐工人的習慣。從2017年到2020年,徐工“董事長質量獎”三屆評選,人選個個樹得起、立得住。從研發、生產到制造,人人扛起質量發展責任,盯緊質量發展目標,從理念宣貫、標準執行、模式實施到全員、全過程、全價值鏈落地,“技術領先、用不毀”在徐工扎根發芽,最終結出累累碩果。
還有一個全球產業變局最重要的時代節拍——智能化,徐工也沒有錯過。
蓬勃興起的工業革命4.0,讓智能化成為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的新賽道。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競爭點正在發生變化:傳統的產品、技術之外,智能化——產品本身的智能化,制造體系的智能化,營銷服務體系的智能化甚至客戶管理、研發創新的智能化,成為企業決勝的關鍵。“徐工智造4.0”,走上這場新賽道。
在看得見的產品智能化上,徐工繼續引領中國甚至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之先,輸出技術領先,打造“用不毀”智能化產品。當前,已經投入應用的5G、無人駕駛壓路機、裝載機、礦山設備等,就是其中最好注腳。而在隱身于產品背后的制造體系上,徐工也為全球工程機械產業搭起了新標桿;融合精益制造的全球首條起重機轉臺結構件智能生產線,讓徐工成為“世界最先進工廠”的代表之一,“在這方面,中國甚至已經領跑歐美。”對此,國外制造商亦難掩佩服。
在產業鏈下游——營銷、服務和品牌打造環節,徐工原有的發展模式和體系,也被一系列數字化工具打破,“更強調直接觸達用戶、聚焦用戶,強調對用戶需求的快速反饋,包括產品針對用戶需求的快速改進,以及用戶價值的提升。”王民如是說道。
打破內卷,碾壓式推進
千億徐工,穩字當頭。這是王民心態的真實寫照,更可以視作他在數年前產業最低谷時期,“堅守戰略”的升級版。
“過去十幾二十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實際上是產業增長的第一曲線。現在所有企業都面臨著從第一曲線轉到第二曲線,實現持續的、再次成長。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企業和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王民對未來這樣理解。
如何成功開啟新一輪發展?踏上又一條上升曲線?王民給出的答案是:打破內卷,務實前進。
受全球經濟、疫情和產業發展客觀規律綜合影響,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當下正處于最終格局穩定的窗口期,處于競爭最激烈的時刻,“內卷”在所難免。這表現在,一方面,隨著綜合型領軍企業陣營最終確立,隨著技術、產品、研發、創新、產業鏈門檻越筑越高,所有企業都在奮盡全力搶奪最后一線機會;另一方面,在中國工程機械市場近幾年再度進入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參與者正在釋放出更多樂觀情緒。
價格戰、放衛星似銷量計劃以及大概率會空轉的新產能,是這種“內卷”最現實的投射;這在挖掘機板塊,表現得尤為強烈。除了個別的頭部企業賺錢外,多數制造商企業甚至流通環節的代理商,都處于“叫座不叫好”的微利甚至虧損狀態。即便如此,依然不乏制造商,將年度銷售目標和產能擴大數倍。
“越來越多動輒幾百米長的生產線,內行一看,就知道敗象已經出來了。這些都不是好信號。中國市場再大,也消化不了這么多的產品。新的產能過剩、持續的價格戰,只會帶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內耗和內卷。所有企業家都應該有這個意識,當市場進入新的調整期,未來幾年所有企業的挑戰是,怎么在存量市場甚至收縮的市場中,穩健發展,持續發展。”直面行業未來,王民說道。
臨近波動,徐工已經做好了又一輪強勢卡位的準備。“首先我們要穩住心態,保持強大的戰略定力,用一根筋的“登頂精神”,用對黨忠誠、為國爭光的初心,用堅定的信心、必勝的信念,走好每一步。另外,作為產業領軍企業,我們必須有終局視野和終局思維,我們必須時刻牢記,工程機械產業新一輪競爭的本質,是創新、技術、產品、制造、服務這些系統能力。只有在這些方面,做足做透做扎實,才能贏在未來,贏在任何時候。”在王民看來,徐工的勢能從來不可低估;上一輪動蕩中,徐工用行動完美地證明了自己。
2013年至2016年,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有史以來最漫長、最冰點的低谷期,徐工獨樹一幟地高喊出“堅守”口號,于逆勢中踏冰而行,推進一系列深刻的管理變革、質量變革、研發提升和產業鏈再布局;5年之后,徐工不僅成功突破中國以及全球高端市場,更在其中越戰越勇。大噸位起重機、壓路機、大馬力平地機和礦用挖掘機等批量發往歐美澳高端市場,在全球工程機械產業重新定義了“中國品牌”的內涵,也讓工程機械成為“中國制造”的響亮名片。
“下一個5年,在新一輪變革中,徐工已經從制度、創新和產品體系、營銷模式、產業布局和品牌影響力上,做好了全面準備,下一步就是強勢碾壓式推進。市場紅火,大家都好的時候不叫好;今后幾年,市場平穩之后,能突圍的,能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才是好企業;徐工就要在其中,證明自己。”王民堅定地表示。
激活內力,高質量登頂
2020年,巨象再度起舞。
徐工有限混合所有制改革戰略投資者引進工作于2020年9月22日完成簽約,共計引進募集資金210.56億元。徐工混改是當年全國混改第一大單,也是近三年全國裝備制造業混改第一大單,作為樣板被納入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庫。徐工的市場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社會引起巨大的反響。
“這場幾代徐工人持續推進的改革,我們醞釀已久、謀劃已久的大事終于塵埃落定。”時至今日,王民回憶當時的情景,依然難掩振奮,“未來充分激發內部動力的徐工,將向產業珠峰發起更猛烈的頂峰攻勢。”
對于混改的本質,王民將其歸納為:順應時代潮流,讓企業保持機警,保持激情,保持戰斗力。事實上,徐工一直在此不斷嘗試與行動。若干年前,徐工就開始大規模啟用年輕人,推進組織再造。在企業內部很多場合,王民都明確地提出:持續改進機制,錘煉青年骨干層,打造系統創新平臺,構建高端產品賽道,勇擔產業報國重任。這些無疑是徐工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更推動了企業和組織的持續再造。整個過程中,徐工人力資源體系,從理念上完成了從“員工到企業命運共同體”的轉變,把公司作為真正的職業生涯平臺;而這恰恰是管理潛能的最好釋放。
“相較于很多競爭企業,徐工絕對是個愿意給員工搭建成長平臺的企業。徐工也會給我們試錯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在實踐中真正成長起來。”徐工內部員工這樣表示。這是這樣的機制,讓徐工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內,核心骨干人員最穩定,企業文化最具吸引力、長期性、持續性的公司。“我們的員工都是最專業,最職業,最敬業的優秀人才,無論情懷和格局,都是業內頂級的。我們打造的就是一支本質健康的鋼鐵般干部職工隊伍。”談起員工,王民相當自豪。
如今,隨著混改的推進,徐工利用機制上的重大轉變,再度為整個組織賦能。在管理層面,新的管理層將通過市場化選聘;在決策層面,國有和市場化的戰略投資者在董事會席位中都有體現,能夠保證相互制衡,決策更加市場化;在激勵機制方面,將逐步實施骨干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計劃,實施利潤分享計劃、職業經理人市場化薪酬機制,激勵程度也和業績緊密捆綁,實現技術人員和管理層的薪酬和貢獻掛鉤。
本輪股改中,徐工核心管理團隊持股8.685億元,涉及435名高管及業務骨干、核心骨干。“這是一批專業化、職業化、市場化,在這個產業奮斗了幾十年的管理技術團隊,大家把身家性命與公司未來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是我們混改成功和未來目標實現的最大保障。”王民將他們定義為“徐工的中流砥柱和發動機”。他表示,未來發展前景的最大底氣在于骨干團隊對公司未來懷有堅定信心,必將帶領徐工繼往開來、在成功的基礎上開啟更大成功的變革,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隨著公司沖入全球三甲,隨著內部動力的釋放,徐工未來的推進路徑越來越清晰:既要在全球產業繼續加速沖擊峰頂,同時更要把視野向內,“高質量發展放在第一位”——這意味著今后一段時期,對于徐工而言,增速不再是企業考量自身發展的唯一因素,包括利潤水平、技術創新、產品體系打造、全球品牌影響力釋放、產業價值引領等,將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2020年徐工進入全球產業三甲,我們提前完成了自己定下的目標。之后,整個管理團隊思考了很多,也思考了很久。我們的共識是,下一步,在全球舞臺,我們必須更扎實地發展,必須步步為營。全球賽道比中國本土市場,挑戰更多更大,我們要對競爭更心存敬畏,我們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夯實基礎。5年內,也就是‘十四五’末,我們要把營業收入翻番,利潤成倍翻番,進入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前兩強。”王民規劃到。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必須要進入沖鋒狀態了!”王民這樣形容未來五年這場“作戰”的感覺。(孫哲、劉彬)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