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
美國總統拜登真的急了。因阿富汗亂局而飽受指責的他,一周內兩度發表講話自我辯護。不過他的這番自我“洗白”,似乎又為外界的抨擊添了一把柴......
當地時間20日,在拜登“信心膨脹”的演講結束沒多久,另一場氣氛頗為不同的簡報會在國會舉行。而拜登的辯解不僅遭到自家防長“打臉”,還引發了美媒親自下場“打假”——他的這些話全說錯了。
“內憂”沒能平息,歐洲盟友對拜登政府的失望也在持續蔓延:拜登單方面決定撤軍,歐洲利益又被置于何地?
美國人順利撤離?拜登遭自家防長“打臉”
“我保證......”“我明確......”拜登20日在白宮就阿富汗局勢發表的公開講話,充斥著自我吹噓和辯解。但在當天舉行的另一場國會眾議院的簡報會上,氣壓似乎要低沉許多。
當地時間20日,拜登就阿富汗局勢在白宮發表演講
包括美國防長奧斯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及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等國會議員均參加了這場會議。
美國“政客”新聞網21日注意到,關于美國人的撤離是否正面臨困難,奧斯汀在簡報會上給出了和拜登截然相反的說法。
“到目前為止,沒有跡象表明美國人無法進入喀布爾機場,我們已經和塔利班達成了協議。”拜登上午的演講話音剛落,奧斯汀隨即“打臉”拜登——“據我們所知,包括美國人在內的一些人受到了塔利班的騷擾,甚至是毆打,這是不可接受的。”
“政客”網報道:拜登遭五角大樓反駁,美國人在阿富汗遭到塔利班毆打(圖為美防長奧斯汀)
多名參加簡報會的消息人士對媒體透露了奧斯汀的講話內容。奧斯汀還表示,滯留在當地的美國人和另一些有資格的阿富汗人依然正在撤離,但他沒有具體說明為了確保美國人安全抵達喀布爾機場,美國政府將采取怎樣的行動。
《國會山報》同樣指出,實際情況與拜登所說的有些差異,人們必須突破塔利班檢查站的重重包圍,才能最終抵達機場,他們還可能遭到恐嚇、鞭打甚至毆打。此外,人們還必須藏好隨身攜帶的必要文件,以便躲過塔利班的檢查。
五角大樓新聞發言人約翰·柯比(John Kirby)在記者會上證實了奧斯汀的說法。柯比表示,美國的確收到了一些美國公民前往機場受阻的報告,但他強調這只是“少數”現象,大多數美國人都順利抵達了機場。他隨后重申了拜登的觀點,“我們已經告訴塔利班,希望他們放行持有證件的美國人通過檢查站”。
阿富汗喀布爾機場,當地人絕望著追趕著美軍飛機希望能夠撤離(圖自社交媒體)
在撤軍問題上,拜登政府正面臨著來自國會議員們越來越多的壓力。
比如一同參加簡報會的共和黨人麥卡錫,就在會上炮轟拜登的阿富汗撤軍計劃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他敦促防長奧斯汀重新開放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從而幫助美國及其盟友加速從阿富汗撤離。15日,阿富汗塔利班曾宣布占領美軍撤離后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
盡管拜登在演講中信心滿滿地表示,任何美國人都不會在這一史上“最大最困難”的空運行動中被拋棄,但他的內閣成員們卻在簡報會上顯得頗為謹慎。
布林肯承認,“與塔利班的任何沖突都可能迅速升級,這將阻礙撤離行動的開展。”
“我們將在最后撤軍期限之前盡可能地撤離更多的人。”奧斯汀也坦承,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完成撤離任務,但他也不清楚是否能做到這一點。
《紐約時報》“打假”拜登:他的這些話都說錯了
“在盟國對撤軍的反應、基地組織以及美國人前往機場撤離等話題上,總統做出了誤導或虛假性聲明。”對于拜登20日圍繞阿富汗問題的演講,美國《紐約時報》開啟了“事實核查”程序,將拜登演講中涉及到的不實信息一一拉進了清單。
《紐約時報》:拜登為阿富汗撤軍辯解時的錯誤言論
《紐約時報》同樣注意到了拜登在美國人撤離問題上的“謊言”,并引用了奧斯汀、柯比的說法以及美國駐喀布爾大使館發出安全警報予以駁斥。
除此之外,報道還“打假”了拜登的另外兩種說法。
“我沒有看到世界各地的盟友對我們的信譽提出任何質疑。”——這是錯誤的。
報道稱,雖然與美國盟友的領導人一直在猶豫是否要公開批評美國撤軍,但他們政府的要員們卻毫不掩飾地質疑美國的領導力和可信度。
德國議會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曾批評,撤軍是“拜登政府嚴重而影響深遠的誤判”,他認為此舉將“對西方的政治和道德信譽造成根本性損害”。德國保守黨領袖、下一任總理候選人阿明·拉舍爾(Armin Laschet)形容,這是北約有史以來“最大的潰敗”。
在英國,美軍的撤離引發了一些官員質疑美國作為盟友的可靠性。保守黨國會議員、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湯姆·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表示,這是自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以來“最大的外交政策災難”。
“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對待朋友的方式,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捍衛自己的利益。”圖根哈特說。
英國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圖根哈特(圖自英媒)
此外,拉脫維亞國防部長阿蒂斯·帕布里克斯(Artis Pabriks)也表示,美國倉皇撤軍上演了一幕幕“混亂”,這表明西方“正在全世界宣告自己變得更弱了”。
“基地組織已經消失了,我們在阿富汗還能做些什么?我們當時去阿富汗的明確目的就是消滅基地組織,我們已經做到了。”——這也是錯誤的。
《紐約時報》認為,自美國入侵阿富汗以后,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存在肯定有所減少,但拜登認定基地組織已經消失的說法肯定不正確。
報道援引聯合國安理會6月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在阿富汗34個省份中,至少仍有15個省份由基地組織殘余。此外,美國國防部監察長辦公室本周三(18日)的一份報告也指出,“塔利班與基地組織仍然維持著聯系,這為恐怖組織在阿富汗的生存提供了庇護”。
盟友震驚:美國去阿富汗,原來只為了自己?
“當拜登終于在阿富汗混亂局勢上打破沉默時,曾對重建大西洋(600558,股吧)聯盟關系寄予厚望的歐洲,感到無比失望。”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20日的報道中指出,對美國的盟友而言,美國人突然撒手走人的舉動,震驚了歐洲盟友,這與拜登多次宣稱的“美國回來了”相矛盾。而這場正在阿富汗上演的危機也讓他們深刻意識到:沒有美國,歐洲直接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是多么有限。
CNN:美國撤離了世界舞臺,將歐洲暴露在危險中
“如果美國說一切結束了,那就真的結束了。”一些歐洲外交官和政府官員們都在私下里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們還認為,美國在作出單方面的決定時,似乎根本沒有考慮到歐洲的利益。
在接受CNN采訪時,多名歐洲官員和外交官都提到了拜登20日講話中關于基地組織的說法。他們對拜登的言論感到“震驚”,因為美國在阿富汗的唯一目的只是打擊那些襲擊了美國的恐怖分子,如今的撤軍完全沒有考慮到歐洲會遭受怎樣的負面影響。
歐洲政客們擔心,阿富汗危機會讓歐洲再度面臨大規模難民遷移所帶來的人道主義和政治后果。“沒有美國的力量來控制局勢,歐洲無疑會更加暴露。”一位歐盟官員直言,“當時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政策,是在歐洲而不是美國引發了一場危機。”
負責移民和邊境安全的歐洲議會委員會成員羅伯塔·梅特索拉(Roberta Metsola)表示,他擔心世界會削弱對美國和北約的信心,這將促使一些敵對行動更加頻繁,同時還會對歐洲的團結造成不利影響。“歐洲必須意識到,世界民主與安全秩序的重擔落到了自己的肩上。警鐘已經敲響,我們已經睡了太久了。”
“并不需要被別人打敗。當你決定不再幫助別人的時候,就已經失敗了。”圖根哈特在18日的一次講話中含沙射影地抨擊美國,“沒有領袖的自由世界,無法收拾眼下的爛攤子,更無法維護他們所珍視的價值觀。”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