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特殊,地位獨特、貢獻重大,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
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一直與內地的發展和需要緊密相連。“十四五”規劃,為香港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新機遇。
8月24日,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在香港出席“十四五”融入“雙循環”高峰論壇時強調,中央的三項基本政策,包括堅持改革開放不變、“一國兩制”不變、高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不變。他指出,雖然當前經濟全球化逆轉,保護主義上升,但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開放大門只會越來越大,“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特殊,地位獨特、貢獻重大,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
“中央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不會變。實踐證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最佳方案,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他表示。
他指出,雖然近年“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遇到新問題、新情況及新挑戰,但中央政府堅持“一國兩制”不會變、不動搖;而實施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香港選舉制度,香港社會秩序恢復,居民權利自由得到更好保障,發展重回正軌,香港營商環境更穩定可期。
同時,黃柳權強調,香港國安法讓香港營商環境更加穩定,中央支持香港保持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地位、鞏固提升競爭優勢、保護在港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政策不變。
此外,他指出,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一定能夠在金融、科技創新、服務業高端增值發展等多個方面,與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新定位:八大中心
近年來,香港經濟遭受疫情重創,迫切需要新的發展引擎,社會民生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24日向媒體透露,特區政府已安排主要官員與“十四五”宣講團會面,介紹香港特區政府在金融、航空、創科等三方面工作,同時就發展“八大中心”等范疇,向中央提交策略性文件。
“‘十四五’規劃是重申支持、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另外兩個中心是首次納入國家規劃,包括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將香港打造成國際航空樞紐。對于這八大方面、八個中心的工作,我們是積極參與。”她表示。
在經濟發展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此外,“十四五”規劃綱要加入了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十四五”規劃有關香港部分的內容十分重要,編制過程也在顯示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支持,“我認為這次‘十四五’規劃在香港全面落實的機會非常大,只要政府作為一個有為的政府繼續努力,并得到立法會和行政機關的全面配合,我相信未來幾年將會為香港帶來一個新景象,但最重要還是要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讓香港市民更能掌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用好國家規劃給予香港的支持,對于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以至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遇都是十分積極正面的。”她說道。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建設支持香港發展八大‘中心’或‘樞紐’,其中多個是首次提出。但關鍵是特區政府必須積極跟進這些定位,并作出路線圖的規劃,找出哪些是需要中央支持或配合的方面,哪些是需要香港自己努力的范疇,尤其是制度方面的創新和調整。”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一直被公認為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方舟認為,在現行的新環境、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下,未來數年香港的金融資本市場仍然機會處處,“香港在金融基建和監管上需要加以調整配合,特區政府和本地市場也需要對國際關系有更為宏觀視野的人士。”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論壇上指出,新冠疫情令世界經濟、貿易、主要國家的經濟政策發生改變,全球化收縮、貿易投資減速,以及供應鏈產業鏈格局重塑已經成為基本事實。“香港與內地一直以來在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及工業化經濟方面保持良好的合作態勢,兩地共同合作參與國際大循環,為內地引進市場理念、國際因素等。”
在他看來,隨著全球分工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全球正出現需求、供給、創新、服務、資本和金融合作東移的新趨勢,“香港、海南、北部灣將形成西部陸海新通道,成為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之一。”此外,他也指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點包括深耕東亞及東南亞市場、“一帶一路”,以及美歐第三方合作等。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路徑
隨著世界格局經歷巨變,香港的發展已經步入一個新階段,各界達成的共識是:香港必須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出席論壇時表示,香港有著“一國兩制”的優勢,而“十四五”規劃綱要又進一步明確香港的定位和角色,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最佳路徑,“香港將繼續發揮作為國家國際循環重要節點的功能,同時通過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最好的切入點,把握日益龐大和對質量要求不斷提升的內地市場,服務國家的同時,實現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他認為,科技創新是香港走進內循環發展的捷徑,香港同時要強化跳板、中介人、高增值服務平臺、國際人才庫和資金池、試驗田、防火墻等角色和功能,促進與豐富內地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互動和對接,以及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對接。
事實上,隨著內地率先走出疫情困局,亦帶動了香港經濟的復蘇。7月30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布2021年第二季經濟情況的最新預測顯示,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繼上一季同比實質上升8.0%后,在2021年第二季顯著增長7.6%,香港經濟保持快速復蘇步伐。
隨著香港經濟逐步回暖,香港失業情況亦不斷好轉。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8月18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2021年4月至6月的5.5%下跌至5月至7月的5.0%,連續第五個月下降,同時,就業不足率亦由2.5%下跌至2.4%。
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則指出,此次論壇對于“十四五”規劃綱要介紹得十分透徹,對于商界來說,國家的未來發展十分重要,而大灣區正是未來的發展動力,希望工商界能夠配合香港“再工業化”,同時把握國家的內銷機遇。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凸顯了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化,制造業缺位的弊病。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制造業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所占比率從1980年的23.8%下降至2017年的1.1%,服務業占比則增至92%以上,約85.3%的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
香港特區政府早在2016年提出“再工業化”概念,并于2018年設立了20億港元的“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智能生產線。林鄭月娥亦多次在《施政報告》中強調,憑借本地的優秀科研人才、自由開放經濟體系、完善法律制度,推動創新及科技高端制造的“再工業化”。
防疫仍為“重中之重”
受新冠疫情影響,香港“封關”超過一年半之久,外界十分關注粵港澳三地通關的時間表。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黃英豪在論壇后向媒體表示,香港若要加入內地經濟“內循環”,便要盡快提高疫苗接種率。他指出,目前全球通關均以疫苗接種為前提,建議特區政府透過為已接種疫苗的人士推出相關優待措施,以提升市民接種疫苗意欲。
根據香港衛生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晚,香港市民已接種逾711萬劑新冠病毒疫苗,其中395萬人為首劑,占合資格接種人口58.7%,仍然在慢慢上升;但近日每日接種首針人數及每日網上預約打針人數均有下跌趨勢。
林鄭月娥強調防疫仍是特區政府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為香港建立雙屏障,包括在“外防輸入”方面盡量做到滴水不漏,同時提升疫苗接種比率,在香港社區內部建立保護屏障。
然而,她坦言,目前市民接種疫苗的熱情有所下降,“如果每日接種能達到35000或36000人,根據我們的推算在某日之后就會達到至少七成接種率。現在已經到了另一個階段,就是每日接種首劑疫苗的人數少于30000人;第二是每日在網上預約接種疫苗的人數現時只有約10000人。”
她指出,個別群組在接種率上需努力,包括20歲以下群組,隨著新學期開學在即,會有更多中學生、年滿12歲小學生獲家長支持和學校安排接種疫苗,特區政府將擴展接種中心“即日籌”(當場接種)的受惠者至12歲或以上的學生。
(作者:朱麗娜 編輯:陳慶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