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信證券(002736,股吧)2007年推出的金太陽(300606,股吧)APP,是行業首個券商自主研發的手機證券應用,引領行業之先
上午9點半,家住深圳的六旬股民周永成吃過早飯,放下碗筷,快速在電腦登錄國信證券的交易平臺,摩拳擦掌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另一邊,華東某高校教師張延新打開國信證券iQuant量化交易平臺,寫好的代碼在平臺上奔馳,忠實執行他的投資策略。不用盯盤,張延新把電腦放到一旁,泡了一壺茶,開始準備下午的教學講義。
身為都市上班族的林奕則沒有這么輕松,剛下班的她,對于市場的波動有些擔心,摸出手機打開國信證券金太陽APP,瞥了一眼最新行情資訊,看了幾個有趣的投教小視頻,忙碌一天帶來的疲累感稍減,遂收起手機,匆忙坐車回家。
金融市場波瀾壯闊,人們的生活如常運行。從紙質交易到電話委托,從計算機在線交易到手機移動端交易,再一路演進到如今的智能量化交易,金融科技如同春雨入夜,悄然融入生活每一個場景,讓人們離市場更近,操作更便捷,不斷改變人們對于投資的認知。
不知不覺,技術已改變我們看待和身處金融市場的方式。“金融科技”這個充滿現代感的名詞與各種時代浪潮一起,將我們當下的生活重新包裝,讓我們看見一個極具夢幻的未來。穿過華麗外殼,回歸生活本源,當前的金融科技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圍繞這個話題,我們和頭部券商國信證券的客戶和員工聊了聊。
交易系統需要的是簡單和快捷
周永成的女兒和他住同一個區,但因為工作忙,不能經常過來。他的老伴剛約了朋友出去跳舞,現在就剩周永成一個人在家,房子顯得有些空曠。
“周叔您先坐吧,我幫您弄就行!”看見周永成還在廚房收拾,國信證券的客戶經理張威利小跑過去幫忙。周永成很早就退休在家,女兒不在身邊,腿腳也不方便,為了幫忙辦理業務和答疑解惑,每隔一段時間,張威利就會上門探望這位老客戶。
2001年,周永成在國信證券紅嶺營業部開戶,到如今已過去了20年。從紙質交易到電子交易,周永成見證了深圳金融市場發展興旺的全過程。
彼時周永成開戶的國信證券,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成長為全國性大型綜合類證券公司,近年的凈資產、凈利潤、ROE等重要指標,都排名證券行業前列。
“當時的股票就是些紙條,沒有人相信這玩意兒能掙錢的,都扔到垃圾桶里面”,周永成手上做了一個撕紙的動作。1984年,周永成從廣州來到深圳,當時改革開放的進程剛開始,得益于在銀行系統工作,他親身經歷了深圳第一只股票的認購發行,成為深圳第一批股民。
“那時就在門市掛了一個牌,用粉筆在黑板上寫每個紙條對應多少錢,我把寫了我名字的紙給前臺,他就把錢給我,也不用身份證,就這么交易。”
對當年的周永成而言,這種交易形式很新鮮,也留下了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十幾萬塊,全靠麻袋裝,因為全給我5塊的紙幣!我就拿自行車馱著一大麻袋的錢在街上走,這是我人生最光彩的一次。”周永成忍不住哈哈大笑。
變化來得很快。時代的演進不斷刷新著周永成的認知,在驚嘆科技變更的同時,他略微感到有些手足無措。
“變化太快,都要跟不上了”,周永成感嘆。信息系統維護員,這是周永成曾經的身份。作為國內最早一批跟金融信息系統打交道的“IT男”,周永成過去的工作是與銅墻鐵壁般的大機箱相依為命。
微機交易、手機轉賬、在線支付……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電子交易功能上線,“信息技術”概念不斷更新,交易形式變得更豐富,周永成曾經熟悉的體系瓦解了,相反,每一個系統、軟件和功能的迭代,對他而言都變成一次艱難的學習和挑戰。
“比如登錄證券交易平臺的主頁,有時你會覺得奇怪,要么是頁面的上半部分看不見了,要么就是下半部分找不到了,你連密碼打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更讓周永成頭疼的是手機,因為手機端交易軟件更新快、版本多、適配系統不同,下載軟件時他常常不知所措。好在電腦操作相對固定,所以多年來,他還是更依賴于電腦交易:“人到這個年紀,總是更念舊一點。”
如今,周永成已年過六旬。做了一輩子系統維護,也體驗過各種交易平臺,在他眼中,交易系統需要的不是“雄偉”,而是“簡單”和“快捷”。“所謂系統設計,不能光為了取悅新客戶而丟了老客戶”,周永成笑了笑,伸手動了動五指,“到了這個年齡段,老客戶的手腳、頭腦都遲鈍了,新的操作又很難適應。快速交易、簡單交易,對老客戶而言才是上策。”
也是因為這點,周永成當了國信交易平臺20年的忠實“鐵粉”。“頁面簡潔、清晰,操作一目了然”,周永成一面回憶,一面用手比劃著國信的電腦端交易頁面。20年,國信的網上營業廳從無到有,再到一次次更新迭代,對周永成而言,頁面變得更大方美觀了,操作體驗則仍是他熟悉的感覺,“一看就明白怎么操作,你要做什么很快就能實現。”
國信證券客戶經理的服務讓周永成感到暖心。不知道下載哪個版本的軟件,不清楚怎么使用新功能,對新產品交易形式有疑問……每當周永成在交易上遇到問題,張威利總會風雨無阻來到他家中解答,幫他下好軟件,耐心教會他操作步驟。女兒不常在家,張威利成了周永成半個親人,陪他聊天,侃市場行情,幫忙打理一些家務。
現在,對周永成而言,投資交易早已不像幾十年前是“用麻袋裝錢”的風云傳奇或“見大勢來了就殺進去”的轟烈戰斗,而更像是一種習慣和陪伴,是生活的樂趣所在,打開操作界面,就如同見一位老朋友,圍繞生活,他們有一場永不完結的博弈。
“早上9點,打開電腦,拿手一指,高喊一句‘別吵’,好像要干什么大事,其實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生活,只是想找點事做罷了。”周永成一邊處理家務,一邊跟電腦那頭的張威利說。
下午5點,一切處理妥當,張威利關掉電腦頁面:“那我走了,這兩天轉涼,周叔記得多添點衣服。”張威利踏出門外,擺手作別。
“生活嘛,總需要一些寄托。投資就是我的寄托。”周永成送別張威利,看了看交易頁面,今天掙了點“酒錢”,明天又可以請朋友小酌了。
讓好的策略落實到交易中
坐在辦公桌前,張延新望著電腦。
他想了又想,起身走向領導辦公室。“陳總,債券市場可能要跌一波,我們弄點衍生品,用利率互換對沖一下吧?”盡管有些忐忑,張延新還是鼓足勇氣向領導作了匯報。
“如果對沖錯了,你負得起責任嗎?”陳總問道。
張延新沉默了,他回到座位,重新審視自己的策略。
“延新,我們賬上怎么只剩2億利潤了?”遠處傳來不安的聲音。張延新一驚,從椅子“噌”地竄起來,循著聲音來源快步奔向電腦,眼看賬戶上的利潤從7億變成了2億……他聽見陳總質問他,“當時你說要對沖,為什么不寫個詳細方案?這樣我們就不會虧了!”他似乎聽見自己向領導連聲道歉。
“延新,延新!”同事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看了一眼電腦,沒有賬戶,也沒有虧損數據,只有給學生準備的課件,摸了摸頭上的汗,才發現只是做了個夢。
這個夢幾乎是真實的。
幾年前,張延新在金融機構擔任投資經理,當時手上管著幾百億的頭寸(頭寸即資金,指的是金融機構當前所有可以運用的資金的總和。頭寸管理的目標是在保證流動性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進行投資獲得收益,避免資金閑置浪費)。和夢里一樣,有一天張延新突然發現債券市場行情出現異動,趕忙向領導提議用對沖來減緩損失,但因為對策略的風險評估不一,不確定性太強,他最終放棄了該提案。兩個月后,公司賬上的資金虧損5個多億。
沒能實施有效策略來挽回事態,這件事在張延新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他對自己習以為常的紙上談兵式策略進行了反思,同時開始反復琢磨如何驗證投資策略的風險性和有效性,并真正讓好的策略落實到頭寸管理,落實到交易中。
從那天起,張延新開始了在投資策略上的新探索。每天8點下班回家,做完運動,9點鐘就是他讀書充電的時間。他學得很投入,有時到凌晨3點才想起該睡覺了,早上7點如常爬起來上班。
“我的家境普通,當時也沒什么資本,唯一有的就是知識,那是我的財富。”張延新說。策略學習更堅定了他的信念:只有實際運行策略,才能真正知道策略的效果和意義。
后來,他辭去金融機構的職務,轉型成為高校里的金融學教師,在為學生教授投資理論的同時,他不斷進行專業投資的實踐。在實戰和學術的雙重探索中,張延新接觸到國外大量關于量化交易平臺的論文資料。
量化交易,指的是以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通過利用計算機技術從龐大的歷史數據中海選出能帶來超額收益的多種“大概率”事件來制定策略,從而作出理性客觀的投資決策。
“量化交易平臺可以7天24小時不間斷地執行你的交易策略,它不會疲憊,也沒有貪婪和恐懼,避免情緒波動對投資的影響,量化交易平臺能真正實現投資的知行合一。”張延新介紹,在國外,量化交易平臺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但在2014年以前,國內的量化交易平臺仍屈指可數,直到近幾年,國內量化交易市場的需求逐漸擴大,才逐漸開始出現Tradestation、MultiCharts、TradeBlazer等各種類型的量化交易平臺。
為了廣泛學習,張延新搜羅了不少關于量化交易的教材,發現很多內容都是點到即止。“我也可以理解,因為任何一個策略的資金容量都是有限的,一旦核心策略公開,它很可能會失效,因為大家都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市場上就沒有對手盤可言,這個策略也就沒有超額收益了。”
對于一向熱衷鉆研、追求實證的張延新而言,這顯然是不夠的。就在這時候,一本叫做《Python量化投資基礎教程》的教材給了他驚喜,大量案例和代碼證實了這是一本干貨極多的教材,“你一看那些代碼就會知道,它們實在,接地氣,不僅是編程語言主流,對初學者而言,這些代碼甚至直接就可以上手學習和使用。”
張延新仔細研究才發現,這個教材出自行家手筆——為復旦大學陳學彬教授和國信證券合作,以國信證券iQuant量化交易平臺作為案例進行講解的教材,教材上的操作代碼在iQuant交易平臺上可以直接得到驗證。
在接觸到這本教材同時,張延新也萌生了一個想法——為學生開設一門量化交易課程。時代在進步,交易工具和交易市場也在進化,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只有使用強大的交易工具,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有可能在市場存活下去。“我希望學生在踏入社會前,就能明白真正的金融市場是什么樣子。希望教會他們使用一些實用的工具,更有利于他們以后的成長。”張延新說。
國信證券的其他金融科技衍生品也給了張延新一些啟發。在國信的網站和公號上,有不少關于程序化交易和編程的公開課,這些公開課邀請了國內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進行講授,同時內容都基于iQuant實際的策略交易平臺,并應用時下熱門的Python語言,投資者能夠很容易地將策略從其他平臺進行遷移。
▲國信證券聯合陳學彬教授編著的《Python量化投資基礎教程》及國信證券iQuant平臺
張延新認為,這種量化交易教育對提升國內程序化交易水平具有實際意義,在提升投資者專業水平的同時,無形中也在督促著下一代交易員的進步。當金融工具變得豐富,投資者、交易員的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投資活動就可以更好地推動市場定價效率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效率。
“這是金融科技變革的重要意義,也是發展金融科技教育事業的目標所在。然而,現在國內市場真的太少這樣的角色,一個良性提升國內程序化交易水平和程序化交易教育水平的角色。”張延新翻動手中的教材,陷入了沉思。
提升國內金融科技教育水平,需要不計利益得失,樂于共享智慧、敢于付出的先行者。張延新希望,他能和這本教材一起,成為先行者中的一員。
他已經向學校提交了開課申請,教材就是手里的這本《Python量化投資基礎教程》。“今年就能開始上課了”,張延新很高興。道路盡管漫長,但他眼前已能看見風起云涌的新時代。
“希望學生們喜歡這門課”,張延新的思緒隨著書上綿延的代碼,飛向不遠的未來。
金太陽APP對投資初學者很友好
林奕是深圳一名90后上班族。剛踏入社會工作不久,她就意識到,都市年輕上班族需要為事業奮斗的同時,掌握一定方法讓自己的奮斗成果保值增值,也同樣重要。
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林奕聽說身邊幾位朋友在投資理財,本著好奇和學習的心態,她買了幾本理財書籍研究如何投資,并在國信證券開了戶。
作為一個投資“小白”,林奕需要補充通俗易懂且具備可操作性的投資知識。“很多人說我們年輕人不懂理財,其實不是‘不懂’,而是‘不知道’,我們不知道該拿多少錢去冒多大的風險,同時沒有合適的渠道獲得這種知識。”
偶然間,林奕刷到了國信證券金太陽APP推送的資訊。“我沒想到,剛發生不久的熱點新聞,這里就已經有了”,林奕指著手中的APP,“我用了之后就發現,這個APP推送熱點很快,而且講得特別詳細。”
據了解,金太陽APP是國信證券在2007年推出的國內首個券商自主研發的手機證券交易系統,用移動化的方式,讓客戶隨時隨地能得到優質服務,順暢開展交易。目前,金太陽APP注冊用戶已超1500萬,月度活躍用戶超300萬。
除了熱點資訊,金太陽APP上還有大量以投資者教育為主的金融科普以及交易常識,其中包括各種形式的直播和短視頻,這讓林奕能在碎片時間最大程度獲取有效的投資信息。
▲國信證券金太陽APP國信直播間“基金大咖秀”“私募大講堂”欄目
“金太陽APP有對專業名詞進行講解的文章和視頻,還有各種介紹基金基礎知識的內容,這對我這樣的初學者很友好,內容也很有意思”,坐在車上,林奕刷著各種投教視頻。逐漸入門后,她會不時看看知名分析師、基金經理開設的“基金大咖秀”“私募大講堂”等直播欄目,學習分析市場大勢,解讀投資方向。
“我想我學會了以后,也能給我爸媽講講。”林奕了解到,爸媽攢了多年的錢,始終不知道該怎么用,因擔心上當受騙,老兩口甚至不怎么接觸投資理財。為此,她有一個愿望,希望能憑借自己學到的投資知識和實踐經歷,教會爸媽理財。
“金融科技時代,不就是人人都懂金融知識,人人都能便捷投資嘛。”林奕看著手中的手機,笑了笑。最近,她在金太陽APP看中一只新基金,正謀劃著下手。“我覺得已經摸到門道了,下次再有朋友討論,我也能說上兩句,說不定比很多人都專業呢!”
林奕舉起手機,寫有“平安喜樂”的掛飾在她手中搖晃,發出叮當的響聲。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受訪者使用化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