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被告人吳謝宇故意殺人、詐騙、買賣身份證件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以被告人吳謝宇犯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數罪并罰,決定執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人民幣十萬三千元。
公開報道顯示,謝天琴是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的歷史老師,其丈夫在2010年患癌癥去世,她和兒子吳謝宇相依為命。吳謝宇則是有名的學霸,成績優異被保送進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人吳謝宇悲觀厭世,曾產生自殺之念,其父病故后,認為母親謝天琴生活已失去意義,于2015年上半年產生殺害謝天琴的念頭,并網購作案工具。2015年7月10日17時許,吳謝宇趁謝天琴回家換鞋之際,持啞鈴杠連續猛擊謝天琴頭面部,致謝天琴死亡,并在尸體上放置床單、塑料膜等75層覆蓋物及活性炭包、冰箱除味劑。后吳謝宇向親友隱瞞謝天琴已被其殺害的真相,虛構謝天琴陪同其出國交流學習,以需要生活費、學費、財力證明等理由騙取親友144萬元予以揮霍。為逃避偵查,吳謝宇購買了10余張身份證件,用于隱匿身份。
法院認為,被告人吳謝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隱瞞真相,虛構事實,騙取他人錢款,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為逃避刑事處罰,購買身份證件,其行為已構成買賣身份證件罪,應依法予以并罰。吳謝宇為實施故意殺人犯罪,經過長時間預謀、策劃,主觀惡性極深,犯罪手段殘忍。吳謝宇殺害母親的行為嚴重違背家庭人倫,踐踏人類社會的正常情感,社會影響極其惡劣,罪行極其嚴重。到案后雖如實供述犯罪事實,但不足以對其從輕處罰。遂作出上述判決。?
被告人近親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及群眾代表旁聽了宣判。
福州中院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紅星新聞記者從吳謝宇的辯護律師處了解到,吳謝宇被羈押后,其作為法律援助律師一直在跟蹤此案。羈押期間,吳謝宇將自己的作案動機和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手寫到A4紙上,總共約百張。兩人會見時,吳謝宇將其交給律師,其中一部分由律師保存,另外幾十頁文字作為吳謝宇的辯護詞遞交給法院。
此前報道:
據紅星新聞此前報道,2016年2月14日,謝天琴被人殺死在福州市晉安區桂山路172號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教職工宿舍5座102單元住處。經警方偵查,其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隨后作案后畏罪潛逃。
公開報道顯示,謝天琴是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的歷史老師,其丈夫在2010年患癌癥去世,和兒子吳謝宇相依為命。吳謝宇則是有名的學霸,因為成績優異而保送進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紅星新聞曾采訪過吳謝宇身邊的親戚和同學,以及逃亡期間的同事,還原和拼湊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吳謝宇——學生時期的優秀學霸、關心同學、孝敬母親的吳謝宇;弒母逃亡,在夜店做男模、與性工作者戀愛的吳謝宇。吳謝宇弒母動機一直備受關注。
據新京報報道,2016年2月初,謝天琴的弟弟接到吳謝宇發來的短信,提及他與母親將從美國回來過春節,希望舅舅到莆田高鐵站接他們回家過年。沒有接到謝天琴母子后,謝家人發覺不對勁,向警方報案。這期間,吳謝宇以母親的名義貸款,以出國留學的名義向親友借款,金額達144萬。
在媒體最早披露的信息中,吳謝宇在網上購買了三十多張身份證,一直在國內活動,并未像案發后不少人預想的那樣,潛逃出國。吳謝宇三年的逃亡生活直至2019年4月21日凌晨,他走進重慶江北機場,最終被警方抓獲。
監控攝像頭拍到的吳謝宇
對于吳謝宇的逃亡生活,有媒體報道稱,吳謝宇弒母后至少曾在福州、河南、上海、重慶停留,并最終在重慶工作、生活。
2016年3月3日,福州晉安警方發布懸賞通告稱,2016年2月14日,當地警方發現受害人謝天琴被人殺死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桂山路172號某中學教職工宿舍5座102單元住處內。經偵查,其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現已畏罪潛逃。
該懸賞通告顯示,吳謝宇,男,1994年10月7日出生,北京某高校學生,身高1.80米左右,體型偏瘦,常戴眼鏡,籍貫福建省仙游縣,住址為案發宿舍,戶籍地址為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路5號。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吳謝宇就讀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事發前后,他網購了多種刀具、防水防腐材料和隔離服。命案發生后,其偽造母親的辭職信,以母親名義向親友借款140余萬元,隨后銷聲匿跡,案件未能有所進展。
直至2019年4月21日凌晨,吳謝宇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被警方抓捕,紅星新聞記者從重慶市公安局機場分局政治處獲悉,接近警方的內部人士曾透露,吳謝宇當日在重慶江北機場乘機時被抓,隨后吳謝宇弒母一案移交給福州市公安局晉安分局。
2019年5月27日,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涉嫌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對“北大學子弒母案”犯罪嫌疑人吳謝宇作出批準逮捕決定。2019年8月5日,該案報送至福州市人民檢察院。
2020年12月24日,福州中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編輯|程鵬 王嘉琦?易啟江
校對|孫志成
封面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本文轉自紅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紅星新聞此前報道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