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作 者丨李果
編 輯丨周上祺
8月29日上午,成都市召開領導干部大會,宣布中央決定:施小琳同志任四川省委委員、常委和成都市委書記;免去范銳平同志四川省委常委、委員和成都市委書記職務。
(在8月29日召開的成都市領導干部大會上,新任成都市委書記施小琳(左)與原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親切握手。圖源:四川觀察)
1969年生的施小琳,現年52歲,是浙江余姚人,擁有豐富的基層工作履歷,在社會治理上亦頗有建樹。
社會治理領域有建樹
施小琳于1990年大學畢業,在揚子木材廠工作3年后,于1993年進入閘北區建設局任團工委書記,并在上海工作經歷長達25年,豐富的基層工作履歷,以及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建樹,是施小琳的重要“標簽”。
其中,1993年-2006年的13年間,施小琳在閘北區工作,2001年,32歲的施小琳成為共青團閘北區委書記、黨組書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00年左右,施小琳還以青年干部的身份被派往美國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學習考察。
2001年后,施小琳告別共青團系統,先后歷任閘北區經濟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以及閘北區大寧路街道、臨汾路街道和臨汾社區的黨工委書記。
臨汾路街道(社區)是全國的社區黨建、基層治理的標桿,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此視察,2005年被確定為上海市社區黨建、社區建設綜合試點單位。
2006年,37歲的施小琳當選為南匯區副區長,3年后,隨著南匯區被并入浦東新區,施小琳調任虹口區,2009年-2013年,她先后任虹口區副區長和區委副書記職務。在虹口區,施小琳力主籌建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以及推行的“網上敬老院”等社會化服務模式,日后均成為上海社會建設亮點。
2013—2015年,施小琳當選上海市民政局局長、黨組書記,市社團局黨組書記、普陀區委書記。
而在民政系統的工作履歷,使得施小琳在社會治理、社會福利事業上的經驗有了更大的發揮平臺。
2013年,施小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海已建立起對比專線覆蓋銀行、證券、房管、稅務等8大領域、21個重點部門和單位的市民經濟狀況核對系統,確保民生政策惠及真正的困難群體,杜絕“開寶馬吃低保”現象。
此外,施小琳還數次在期刊《社會福利》上撰文,闡述上海推進社會福利事業方面的經驗。
如2015年,施小琳以上海市民政局局長的身份,在《社會福利》上撰文稱,現代慈善事業不僅是一種道德追求,更是一項社會制度。
2017年,48歲的施小琳成為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市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是該屆上海市委常委班子中唯一一名女性。一年后,施小琳離開上海,赴江西履新,成為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如何推動成都更好發展
8月25日,施小琳到江西省彭澤縣、湖口縣調研,此后飛赴成都,開始著手準備在這座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城市的新工作。
分析人士認為,在成都GDP保持穩定發展、人口突破兩千萬后,這座城市也需要建立一套與城市能級相適應的社會治理體系。
施小琳的工作經驗可以在成都獲得更大的發揮空間。此前,成都在社區治理上亦有明顯特色,如在全國首創的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下簡稱“社治委”),在疫情防控時期發揮了重要的基層組織與黨群聯動作用。
8月24日,成都還專題研究未來公園社區規劃建設工作,成都市委社治委匯報了未來公園社區的總體推進情況。成都計劃“十四五”期間,在全市建設200個未來公園社區,成都市委社治委常務副主任薛敏表示,未來社區建設以人本邏輯為內核,既需要立足當前現實需求,又需要面向未來引領城市發展。
成都近年來發力迅猛,多個標簽已深入人心,如新一線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等。成都也在力推東進——跨越成都市區東側的龍泉山,在另一側建立“東部新區”,解決成都人口、土地壓力。成都也在多個領域展開對標學習上海的工作。包括營商環境打造、“世界城市”建設、雙機場城市運營等。
除了在社會治理上有豐富經驗外,施小琳在江西省擔任省委宣傳部部長的經歷,也被認為將對成都未來的發展有幫助。如成都在外宣上一直是全國城市的標兵,近年來策劃過多次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宣傳案例,而施小琳,能否推動成都外宣“好上加好”,也是一個看點。
一位要求匿名的成都政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成都也將迎來全新的挑戰:如何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更好的建設、如何推動成都經濟總量的提升,以及讓這座將目光投向“世界級”的城市,擁有更強大的競爭力。
本期編輯 黎雨桐 實習生 王綺彤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