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菲光(002456,股吧)(002456)發布《2021年半年度報告》。公告顯示,公司2021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7.4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89.7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上半年,公司持續加碼研發,投入達到9.46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8.06%,同比增長4.58%。
歐菲光表示,公司將緊緊圍繞“聚焦核心、創新驅動、夯實基礎、行穩致遠”的發展思路,通過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持續優化公司內部資源配置和業務結構,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占比,提高公司整體運營效率和盈利水平。
車載鏡頭加速放量,ADAS同比增長777.68%
在汽車電動化趨勢明確的背景下,汽車智能化程度將成為未來汽車賽道優勝劣汰的重要標準。車載攝像頭被譽為“自動駕駛之眼”,作為汽車接收外界信息主要途徑之一,是汽車智能化的必備元件。隨著汽車駕駛智能化的升級,自動駕駛將對車輛安全、行人安全、駕駛員監控等主動安全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尚處于輔助駕駛階段(ADAS),ADAS技術提高,將推動車載鏡頭單車配備量大幅提升。一方面,滿足高層次ADAS技術落地需要搭載更多攝像頭,而攝像頭從單目向雙目轉變,將提升測距精確度;另一方面,車載芯片算力提升,能夠支持搭載更多攝像頭。據Yole數據,2023年全球平均每輛汽車搭載鏡頭將從2018年的1.5顆增加至3顆,未來車載鏡頭將為鏡頭產業貢獻明顯增量。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指出,現階段車載攝像頭成長邏輯類似十年前的手機攝像頭,類比2010-2020智能手機帶來的黃金十年,新黃金十年車載攝像頭將迎來騰飛。據Allied Market Research數據,全球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將有望于2025年達到241億美元,對應2018-2025年復合增長率為9.7%。
早在2015年,歐菲光就開始進軍智能汽車領域,通過收購華東汽電和南京天擎,順利成為國內整車廠商的Tier1供應商,目前已取得20余家國內汽車廠商的供貨商資質,并積極進行國外汽車廠商的供應商資質認證。2018年,公司收購富士天津鏡頭工廠,進一步加強在車載鏡頭方面的布局,推動智能汽車業務發展。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歐菲光智能汽車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13億元,同比增長78.22%;綜合毛利率為14.83%,同比增長0.28個百分點。其中,ADAS實現營業收入1.20億元,同比增長777.68%。
科技巨頭競相布局,VR/AR發展提速
8月底,字節跳動收購PICO的消息引爆VR江湖,8月31日晚間,愛奇藝智能正式公布了其VR一體機“奇遇3”的官方售價及發售日期,VR儼然成了互聯網巨頭手中爭奪的新領域入場券。據報道,早在2016年,華為就已開始VR/AR領域的謀劃,近期華為“心聲社區”官微還透露VR/AR的規模應用成布局重點之一。
隨著5G不斷普及,VR應用也迎來爆發期,科技巨頭紛紛進一步加速布局加速了行業發展。除字節跳動和華為外,全球多家科技巨頭如蘋果、谷歌、三星、小米、Facebook等均已在VR賽道布局。尤其是隨著Facebook產品OculusQuest2的推出,2021年VR設備銷售火爆。2022年,索尼、蘋果等科技巨頭新款VR/AR設備也將陸續面世。
研究指出,VR行業已具爆發條件,2021年或為VR真正的“元年”。隨著產業發展加速,VR內容和生態系統有望出現跨越式發展,帶動全球VR產業鏈業態重構。作為VR/AR技術的核心部件,攝像頭承擔了拍照、位置追蹤和環境映射等主要功能,部分AR、HMD還需要通過內部攝像頭來感知環境和周圍目標。VR/AR等設備快速普及將賦予攝像頭行業新的增長動能,帶動攝像頭行業放量。
招商證券(600999,股吧)表示,2020年國內VR/AR市場產業規模達278.9億元,同比增長88.9%,受益于企業級和消費級的內容更加豐富、核心技術突破以及5G商用落地,VR/AR普及速度加快,預計2021年VR/AR產業規模將達544.5億元,增長率達95.2%。預計到2025年全球產業空間將達近兩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約54%。
伴隨VR行業需求爆發,歐菲光相關業務將迎來快速增長。據悉,2016年歐菲光就通過并購進行了VR/AR相關投資布局,不僅如此,歐菲光還同深圳大學開展產研合作,合作研發自由曲面技術等,在深圳成立了VR/AR光學研發中心。此外,2015年歐菲光與以色列在智能終端和VR等領域開展廣泛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在4D雷達和激光雷達、AR/VR、HUD、傳感器領域極具技術優勢。在VR/AR放量增長的大浪潮下,公司相關業務有望迎來高速增長。
在《未來五年(2021-2025年)戰略規劃》中,歐菲光提出要開拓智能汽車、VR/AR等新業務,使之成為公司新的增長動力。隨著智能汽車以及VR/AR行業的快速發展,歐菲光有望憑借在光學光電領域的技術積累和領先優勢,把握行業發展的良好機遇,邁上發展新臺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