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兄”竟然已經成了一種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
這乍一聽有點荒誕,但現(xiàn)實就是這么“演”的: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隨著大批疫苗安全性實驗的展開,各國的“實驗猴”眼看著就不夠用了。首當其沖的,就有美國。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深陷泥潭,世界各國開始紛紛斥巨資投入臨床研發(fā)疫苗實驗中。以美國為例,強生、輝瑞等多個研發(fā)疫苗的藥廠都面臨缺少猴子做疫苗動物實驗的嚴峻問題。事實上不只美國出現(xiàn)實驗短缺問題,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就連產猴大國中國也不例外。
不管是在疫苗還是在原創(chuàng)藥的研發(fā)環(huán)節(jié)上,非人靈長類動物都是關鍵的一環(huán)。新冠疫情下,疫苗和藥物研發(fā)也加大了實驗猴的需求量。
在此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實驗猴”的出口大國之一,美國的許多實驗室,都仰仗著中國每年定時、定量的供應過活。但新冠疫情一來,限制“實驗猴”出口的管控越來越嚴。沒了實驗對象,巧婦也搞不定這“無米之炊”。
“大師兄”身價10萬元
據第一財經,科研單位工作人員林云(化名)表示,一般而言,任何一款藥物想要上市都需要進行人體臨床試驗,在藥物臨床前,需要在實驗動物身上作安全性評價,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藥物,大部分在進入臨床前,都必須在實驗猴上進行安全性評價。“年初的時候實驗猴還是6萬元/只,現(xiàn)在最高甚至快到10萬元了。”
據中國新聞周刊,“猴荒”早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了,猴價隨之越炒越高,逐漸超出科研單位的承受范圍。很多研究人員向協(xié)會反映“買不起、買不到猴子”。在此背景下,一些大藥企開始收購、兼并、建立自己的猴場,把半歲、1歲的猴子先買到手養(yǎng)著,留待后用。
因為獼猴與人類DNA相似度極高,所以它可以感染人類所特有的傳染病,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小兒麻痹癥、艾滋病、痢疾桿菌、結核等等,人工實驗可以通過獼猴感染的傳染性疾病,研究出相關的疫苗。
“現(xiàn)在涉及新冠疫情的實驗項目非常多,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買不到猴子。”林云說。
林云算了一筆賬,做一個新藥的實驗大概需要實驗猴70~80只,如果需要做幾個新藥安評,需求量就非常大。現(xiàn)在針對新冠疫苗、治療的抗體藥物是頭等緊急任務,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新型創(chuàng)新抗體類藥物,可治療多種疾病如腫瘤、代謝性疾病等等,也需要大量實驗猴。因此,“一猴難求”之下,如果能找到實驗猴,就是拼價格了。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眼下實驗猴是比芯片還珍貴的資源。價格也從此前的每只1.5萬元暴漲到了如今的10萬元。
為啥一猴難求?
要想平息新冠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絕大多數人口接種疫苗,這個事實大多數人已經非常明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新冠疫苗的研發(fā)上,有一個極為搶手的資源——獼猴。
在不同的科學實驗中,科學家們會使用不同的實驗動物,如獼猴、小鼠、兔、豬、果蠅、線蟲、斑馬魚等。獼猴由于與人類的大腦結構和免疫系統(tǒng)等更為相近,因此在高級腦認知的相關研究中,獼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但是,目前擺在全世界科學家面前的問題之一是實驗猴繁殖周期很長,研究生讀書的幾年甚至不夠實驗猴傳代,沒法開展相關實驗。
中國一直是產猴大國,據,中國豐富的猴子資源,其實來自中國蓬勃發(fā)展的猴子養(yǎng)殖業(yè)。在廣西、廣東、海南、云南、四川,分布著大量實驗猴繁育企業(yè),其中廣西2016年出口的實驗猴數量超過一萬只,價格超過兩千萬美元,占全國出口量的60%以上。
據《我是科學人》,一般來說,一只專門培育的“實驗猴”,從出生起就會有一份詳實的遺傳檔案和健康檔案,且只有病原微生物檢測陰性、是人工飼養(yǎng)的子二代及其后代才能用于實驗研究。
不過,想培育出一批可以售賣的實驗猴,要用的時間可不短。
一只猴子從出生到性成熟,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而母猴從懷孕到分娩又大概需要5個半月,每胎一仔的情況還居多。考慮到幼猴生長緩慢,整個哺乳期對母猴的依賴性又比較強,還要再給小猴預留出一定的成長時間。所以等一批猴子徹底穩(wěn)定可以售賣了,至少要照著8年上下。
據新民周刊,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兩種主要實驗猴存欄24萬余只,除幼猴、種猴外,實際商品猴存欄約10萬只,如果再去除被海外預訂、包銷的,年齡太小的或“更年期”猴,國內存量僅有約3萬只。
現(xiàn)在我國自身一年實驗猴的實驗需求量就將近3萬只,其中新藥臨床前試驗每年就要消耗2.5萬只食蟹猴。2018年底,國家特批了部分猴場的進口申請,但是已經接不上供應的缺口了。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實驗猴的年產量已經不到3.5萬只,但出口加內銷的總需求量卻將近5萬只,需求已經出現(xiàn)了巨大的缺口。
全國政協(xié)委員:
加強實驗猴戰(zhàn)略儲備
據東方網,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陳紅專建議,從整體上大力推進我國實驗猴的資源儲備和綜合利用,以更好地適應生物醫(yī)藥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變化趨勢。
“實驗猴也是一種科技戰(zhàn)略資源。”陳紅專指出,歐美等生物醫(yī)藥領先國家對實驗猴一直給予高度重視,在構建科技平臺過程中將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尤其實驗猴的利用、資源儲備和標準化列為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來考慮。
據了解,為了應對“實驗猴”緊缺,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從2002年就開始在國內資助建設靈長類研究中心了。到目前為止,美國已經有了7個靈長類研究中心,每年約有1萬只新生猴。不過,他們每年至少還得從中國等地進口3萬只才能夠國內實驗使用。
不過自2020年新冠疫情發(fā)生后,我國已經禁止了包括實驗猴在內的野生動物交易。
編輯|段煉 杜恒峰
校對|何小桃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