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撤離喀布爾,美國結束了其最久的戰爭及在“帝國墳場”培育民主的挫敗。美國這樣做,是為了騰出手來轉向亞太地區。然而,把困擾“自由民主”的弊病歸咎于中國,很可能導致美國陷入另一場棘手沖突。相反,美國必須接受多極世界秩序的現實,并學會與中國和平共處。
美國轉向亞太被視為一種戰術性轉變,是一種戰略退步。拜登稱,若盟友受到敵對勢力攻擊,美國不會袖手旁觀。盡管白宮這樣說,但美國人是否準備好在又一個遙遠之地進行另一次軍事遠征,仍是個大問號。
美國對中國在東南亞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反應,是不適當的軍事化。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希望提升整個地區的社會經濟水平。在“健康絲路”旗幟下,北京正打造一個生態系統,使東南亞能更好地應對下一次大流行病。反觀美國,除了向馬來西亞等國捐贈了些疫苗,華盛頓的“疫苗外交”是臨時且零散的。七國集團發起的“重建美好世界”計劃,是否以及何時能在這個地區產生效果,還是未知數。而現在大家看到的卻是,美國和盟友在南海大秀軍力。
中國崛起確實帶來挑戰,但把這些挑戰視為顛覆(西方)自由世界的威脅,那就是一種錯判,只會增加公開沖突的風險。美中競爭不是冷戰2.0。孔子學院不是“特洛伊木馬”,相反,是試圖糾正世界對中華文明缺乏了解和誤解的一種嘗試。
目前的大國沖突,實際上是不同信仰體系文明之間的沖突。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價值觀”辯論就是這兩種世界觀沖突的早期表現。馬哈蒂爾和李光耀反擊西方價值觀,捍衛了亞洲人對人權進行文化背景解釋的權利。今天,北京領導人提出類似論點,要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風格。但與東南亞不同,中國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
由于全球性影響力,中國的威權主義可能影響其他國家民眾的生活方式。北京要承認這點并減輕合理擔憂。華盛頓則必須認識到,多文化、多宗教的人類大家庭,有著對善的不同解讀。美國應超越其對以(西方)自由民主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單一看法,承認其他治理模式的合法性。
即使華盛頓想繼續捍衛(西方)民主價值觀,也必須認清一個尷尬事實:美國不是唯一的“燈塔之國”,須丟掉自己的天命感,學會在多極化世界與崛起的中國分享全球舞臺。(作者Peter T.C. Chang是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副主任,喬恒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