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臻
邵興江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度過一個教師節,但這次的開學季與教師節,卻因為一個全新的時代背景而顯得并不尋常。“共同富裕”,是近期被全民熱議的高頻詞,其熱度也同樣傳導到了廣大鄉村。那么,在當下這個鄉村振興規劃逐漸推進、共同富裕成為普遍愿景的時代,教育,作為人才儲備、社會發展乃至現代化實現的基礎,該如何在鄉村重新發揮應有的作用?“共同富裕”愿景下,該如何破解鄉村教育的多年痛點、難點?為此,新京報記者對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浙江大學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邵興江,共論鄉村教育在新時代下的脫困途徑。
朱啟臻:鄉村教育要回歸鄉村本質
“無教育則無人才,無人才則振興難,鄉村的衰敗則難以真正扭轉。”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表示,過去數十年,鄉村教育的本質其實是在不斷培養遠離鄉村的人才,也就加劇了鄉村人才的流失。在未來共同富裕的實現中,鄉村教育應該回歸到本質,專注為鄉村的發展培育更多的人才。
新京報:實現共同富裕愿景的時代,鄉村教育承擔著什么功能?
朱啟臻:沒有教育就沒有人才,沒有人才也就談不上高質量發展。鄉村教育亦是,教育跟不上,發展就很難實現,甚至可能進一步衰敗。
新京報:為何很多提升教育質量的方法,沒有起到預計的作用?
朱啟臻:過去十多年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鄉村學校平房變成了樓房,走讀變成了寄宿,或者有了運動場,有了各種器材。但師資還是那些師資,甚至變得更少,教育的理念、手法也仍舊沒有跟上。也就是說,學生們并沒有因此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反而因為要寄宿,或者離家很遠,帶來了鄉村陪讀等問題,加劇了空心化現象。也就是說,鄉村教育并沒有成為鄉村發展的助力,反而加劇了鄉村人才、資金等向城市流動,十多年的撤點并校,鄉村并沒有真正得到什么好處。
新京報:城鄉教育質量水平差距客觀存在,怎樣才能培育足夠的人才呢?
朱啟臻:提升鄉村教育水平,首先要明白提升的目的是什么?過去常說,城鄉教育差距大,要均衡教育水平,但怎樣均衡呢?如果讓鄉村學校和城市學校一樣,讓孩子擠獨木橋,培養更多進入985、211大學的學生,鄉村的教育水平當然差很多。如果轉換觀念,讓鄉村教育培養更多可以助力鄉村振興的人才,我們的鄉村教育水平足夠嗎?事實上,也不夠。甚至更加不夠,因為過去的鄉村教育,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城里人,而不是培養成鄉村人才,從這方面來說,鄉村教育在幫助學生認知鄉土、訓練技能等方面,都遠遠不夠。過去乃至當前的鄉村教育政策,都是在把鄉村的孩子培養成適合城市的人才,不鼓勵人留在鄉村,這一點是當前亟待轉變的。
新京報:轉變觀念之后,怎樣才能讓人真正留在鄉村,而不是都希望進入城市呢?
朱啟臻:讓鄉村對年輕人有吸引力,這是最難的事情,但也是最關鍵的事情,這不僅僅是教育的事,更是一個系統化改革,困難重重。其中,最核心的,還是真正把農業變成有吸引力的產業,把農民變成受尊重的職業。對年輕人來說,假如在鄉村可以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可觀的收入,有良好的保障,他們自然就會選擇留在鄉村,甚至吸引城市的年輕人進入鄉村。這是有實現的條件的,現在的種地,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機械化耕作使得農民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這也是下一步改革的基礎。
邵興江:城鄉教育要過渡到優質均衡
城鄉教育均衡,在共同富裕的語境下,浙江大學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邵興江向新京報記者指出,應該是一個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持續演進的過程。同時,政府是義務教育的責任主體,在鄉村教育的發展中,要更多體現政府責任。共同富裕被熱議的當下,邵興江建議,我國未來應在三個方面加大鄉村教育的投入力量,分別是硬件標準統一、師資力量配置統一、公共經費投入統一。
新京報:多年以來,城鄉教育差距一直備受關注,作為研究者,你認為當前的差距還有多大?
邵興江:我國此前有一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評估,目前全國2800多個縣中,超過九成的縣通過了評估,這也說明,20年來的各種政策確實發揮了作用,大面積地提高了教育均衡水平。但,我國在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優質教育均衡,但真正能通過優質教育均衡評估的縣,還非常少。
新京報:教育均衡效果仍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
邵興江:原因有很多。首先,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教育政府辦,鄉村教育農民辦的模式持續了很多年,兩者投入資源的能力有巨大差別。其次,和城市相比,鄉村資源存在天然的拮據,老師學生更多集中在城市。其三,許多中小城市與縣城中,土地財政占據比例很高,政府為帶動土地銷售,吸引農民進城買房,實施了很多政策,但地賣了,房子蓋起來了,學校沒建,農村居民進城買房,必然會帶著孩子進入城市學校,這就造成了城市學校擁擠、鄉村學校萎縮的現狀,鄉村學校小班化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其四,過去建設重點學校,基本上都建在城市,也會導致教育的不均衡。
新京報:怎么才能實現真正的優質教育均衡?
邵興江:過去數十年,發展的觀念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資源配置到學生更多、學生素質更好的城市學校,顯然是更有效率的做法。但義務教育,是一種社會保障,是需要公平配置社會資源的。好在我們國家的發展理念近來也在改變,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為公平優先、兼顧效率,這也是鄉村教育發展的契機。
新京報:在推動共同富裕的時代,發展鄉村教育方面你有什么具體建議?
邵興江:城鄉生活水平沒有明顯的差別,是共同富裕的基礎。政府是義務教育的責任主體,在鄉村教育的發展中,要更多體現政府的責任,要在鄉村投入更多的資源。具體而言,我認為未來有三個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量。首先是硬件標準的統一,當前,我們國家已經不再提倡推行重點學校策略,但城鄉之間的硬件投入差距還很大,在未來,至少在各種硬件上,要實現城鄉學校的統一。這個硬件不僅是教學樓,更包括各種教學設施。第二,師資力量的配置要統一,目前我國規定的師生比,城鄉還有差距,未來需要統一,同時,還要考慮到農村普遍小班化的現象,使得鄉村學校真正配備足夠的教師,而不僅僅是數字上的達標。第三,公共經費的投入要統一,當前城鄉學校獲得的公共經費還有很大的差距,而在未來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情況下,必然要求公共經費的公平和統一,這也是未來實現共同富裕的需求和基礎。如果鄉村學校的公共經費依然比城市少,老師的待遇依然比城市低,學生和老師都想往城市跑,共同富裕又從何談起呢?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本版圖片/受訪者供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