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圈丑聞頻出,不少老戲骨也是痛心疾首。近日,陳道明就在某次會議上痛批流量明星,稱他們不是文藝界的,而是流量界的,是被包裝炒作出來的“塑料演員”。
這不是行業(yè)前輩第一次手撕“鮮肉”“小花”。看完流量明星的表演,李成儒曾直言“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針氈”;年輕演員不背臺詞,王勁松氣得大罵“你多不要臉吶”;“小鮮肉”耍大牌,宋丹丹憂心道“缺乏老師引導如何做人”……這些大實話,雖然尖銳,但都說到了痛處。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在“流量至上”的氛圍中,這些批評時常激不起太大水花。更有不少粉絲及圈內(nèi)人士跑出來洗地幫腔,稱“不要對年輕人太嚴厲”。
然而事實證明,對一些徒有流量的明星,我們不是太嚴厲了,而是太縱容了。試問,那些毫無業(yè)務能力、只能混個人氣的流量明星,不是“塑料演員”是什么?很有些“鮮肉”“小花”,一出道即“C位”,前呼后擁,眾星捧月。紅了之后,不說練藝修德,反倒是飄到了天上,“拍戲靠摳圖”“對白念數(shù)字”“啥都用替身”。更有甚者,鬧出偷稅、吸毒、嫖娼、出軌、打人、抄襲等狗血事件,從公德到藝德再到私德通通刷新下限。這樣拉低專業(yè)水準,敗壞行業(yè)聲譽之人,危害又豈止是“塑料”“花瓶”這么簡單?
再進一步看,“塑料演員”當?shù)溃菍φ嬲輪T的巨大不公。演藝圈不缺好演員,可在流量綁架下,收入和業(yè)務能力卻出現(xiàn)了嚴重倒掛。此前,因出演《隱秘的角落》而走紅的張頌文,直言“40歲了還買不起一套房,2019年的片酬也只夠溫飽。”有人靠顏值變現(xiàn)輕松賺千萬,有人苦磨演技卻僅能糊口,行業(yè)怎么會好?
“文變?nèi)竞跏狼椤!备档镁璧氖牵乃嚾σ恍┎徽c不公的影響正在外溢。“一條微博頂一年工資”“拍一集劇勝過數(shù)年打拼”帶來的心理沖擊,更是放大著價值錯位,加劇著社會浮躁。當世人的目光都投向光鮮亮麗的行當,少男少女即便無藝傍身也熱衷于選秀成名,許多行業(yè)言必稱“熱度”“流量”,甚至否定辛勤奮斗之意義,這無疑是極其危險的。
“塑料演員”扭曲著行業(yè)標準、污染著社會風氣,當然應該人人喊打。近段時間,相關方面對演藝行業(yè)的整頓力度不小,媒體平臺、行業(yè)協(xié)會等也都紛紛表態(tài),拉開了向“唯流量是從”宣戰(zhàn)的架勢。這個時候,行業(yè)前輩多站出來,旗幟鮮明向“無藝無德”者說不,給后輩正規(guī)矩、明言行,顯然十分必要。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wǎng)立場。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