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17日,十一黃金周火車票正式開售。鐵路車票預售期為15天,旅客可在同一起售時間,通過12306網站、鐵路12306手機App等方式購買車票,具體起售時間可通過12306網站(含客戶端)查詢。出行務必做好個人防護。
相關新聞微博截圖
如果古代有“黃金周” 人們如何出游呢?
讓我們拿當時經濟、交通相對的江南一帶舉例。如果你是一位旅行者,要來一場江浙滬“包郵區”之旅,首先,你要面對這樣的事實:1890年,江蘇、浙江與上海之間,都沒有通火車。
但是得益于自古以來該地區發達的水路交通,你可以做坐小船。甚至可以奢侈一點,享受一下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的成果——輪船。因為客運輪船的動力是燒汽油的內燃機,所以那時我國普遍把輪船叫做“小火輪”。
“槳聲燈影”的小船在速度上,絕對不能與小火輪同日而語,但即使你旅行全程坐小火輪,假如從蘇州到上海,一趟也得近20個小時。頭天下午開船,第二天上午才能到。就像現在火車會加車一樣,小火輪后面也會有一艘艘拖船。
這“火輪加廂”的拖船,是專門載客用的,分為“散篷”、“煙篷”、“大菜間”三種,相當于現在火車的硬座、硬臥和軟臥。“大菜間”您別望文生義,可不是高級餐車,里面更沒有配備大菜,只不過比普通船艙寬敞,可以睡四個人而已。
“煙篷”和現在火車六人間的硬臥一個風格,只能躺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而且煙篷的位置在拖船的頂上,可以理解成臥鋪中的上鋪。不過小火輪真的算當時最快的了,要是坐普通小船往來蘇滬,船夫一刻不停地搖槳,也得三天兩夜呢。
1890年的旅行者,解決了交通工具問題,接下來最操心的便是行李問題。習慣了現代化便捷服務、能“任性”說走就走的你,可能都想象不到,那時出趟遠門,就像搬家一樣,東西都得準備齊全了,最基本的標配,就是要帶四大“便攜設備”。
那時候旅行者需要準備的第一大“便攜設備”,是鋪蓋。聽到這,你可能感到奇怪了,無論是高檔賓館還是幽僻民宿,都會有被褥啊!難道是那時的人有潔癖嗎?別說,你還真冤枉他們了。旅行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國自古以來,直到19世紀最后幾年,客棧都不提供臥具!
想想大家被古裝劇騙了多少年吧!實際上,我國古代不只旅館這樣,再說個更夸張的,就連商店包吃包住的學徒、店員,都得自帶鋪蓋。所以現在形容商店倒閉停業叫“卷鋪蓋”,典故就是這么來的。“炒魷魚”這個詞也是由這里發端延伸出來的。
所以隨身攜帶鋪蓋的1890年游客,最怕冬天出去旅行,因為暖和厚實的鋪蓋可不輕啊,攜帶起來都是問題。如果是年輕力壯的大小伙子還好說,但是如果你在旅途中遇到舉家出游的,或者帶著怕冷的老人的旅客,那巍巍鋪蓋,簡直可以用“壯觀”來形容。
接下來,旅行者就要準備第二大“便攜設備”——皮箱。這個皮箱可不像現在的行李箱,而是有點像便攜衣柜,因為那個年代,我國可沒有百貨商店、服裝實體店,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出門遇上天氣變化,皮衣棉服沒帶,總不能去裁縫店現做。
第三大“便攜設備”,是網籃。網籃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容器,籃面上有張網。那個年代的旅行者,都給網籃取個美稱,叫做“百寶箱”,因為小小的網籃,收納能力真心不一般,里面可以裝茶壺飯碗等廚具。要是趕考的書生,或是旅途中帶著私塾作業的小孩,可以把書籍文具放在里面。
最后一大“便攜設備”,是必須帶的,也是那個年代的所有旅行者從來都不敢忘的。說出來您可別笑,這最重要的隨身裝備名字叫“便桶”,也就是馬桶。古代沒有公廁,旅館也沒有洗手間,直到晚清時期,除了外國的租界里面,別的地方還真沒有抽水馬桶,都得旅客自理。
這時候,如果旅行者舉家出游,帶著老人小孩,那么就要加帶“便桶2.0版”——夜壺。那個年代的夜壺做工很講究,外面方方正正的,看著像書箱,里面暗藏青花瓷的夜壺,上面還有個抽斗,能放筆墨信箋。看,初代旅行者連潔具都做到了文雅。
雖是四大“便攜設備”,可有經驗的旅行者,能做到“斷舍離”,四樣加起來剛好夠一扁擔。這樣,你便可雇個腳夫,幫你挑到小火輪上,這時旅行才算真正開始。
1890年代的小火輪,大多數都是外國公司生產的,但是我國的民營造船業,早已蓬勃地展開,就拿我國最早的民營船廠——上海發昌號船廠來說,1890年已經兼有有船廠和機器廠,工人200多人,生產力大大地提高。
所以,對那個年代的旅行者來說,坐國產民營小火輪,在交通工具上,不只是多了一種的選擇,在社會意義上,也是支持實業救國的一種方式。在旅行中踐行著自強精神,應該是清朝旅行者最值得珍藏的記憶吧。(子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