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今年經濟領域中的熱詞,目前也“破圈”滲透到了月餅市場。
近日,幾款打著“碳中和月餅”旗號的產品在今年的月餅市場中冒頭,引起不少消費者的關注與好奇。“碳中和月餅”到底是什么月餅?是新品類還是“智商稅”?
月餅也能“碳中和”?
據央廣網,一家北京企業推出了所謂“國內首款碳中和月餅”,一家上海企業推出了所謂“碳中和定制月餅禮盒”……與其他月餅相比,記者手上的這幾款“碳中和月餅”在口味上比較常規,在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上也沒有特別之處。
于是,記者撥通一家企業的銷售電話,咨詢“碳中和月餅”有何特殊。企業銷售人員對“碳中和”避而不談,而是更加強調自家月餅的“有機”特色。
在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碳中和”與“有機”并不是同一維度的概念,就目前市面上的情況而言,所謂“碳中和”更像是給產品“戴了一個華麗的帽子”。“月餅生產企業打出‘碳中和’口號,其實是有意迎合國家政策。這當中到底是營銷噱頭還是真的有干貨,有待市場檢驗。”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月餅消費存在一定“碳中和”“低碳”概念的話,應該在以下方面有所考慮:例如,可選用非肉類原料,因為相較而言,肉類生產往往會產生更多二氧化碳;月餅包裝應使用綠色環保、可回收可二次利用的材料并防止過度包裝;企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實現二氧化碳的“正負相抵”,從而達到“零排放”。
遺憾的是,記者手上的幾款所謂“碳中和月餅”基本沒有標注此類信息,只看到一家企業有所標注。該款產品的包裝中還寫道,一塊月餅的碳排放總量約為130克,其中,原料環節、包裝環節與月餅生產環節是碳排放量前三的環節,分別為70g、29g與25g。
圖片來源:央廣網
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認為,月餅生產企業開始披露產品的碳排放數據是個好事,將使得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披露碳排放數據并不意味著“碳中和”,不建議大家在營銷中隨便使用“碳中和”這一概念,“碳中和”也需要權威第三方機構的一些認證。所以,目前所謂“碳中和月餅”更多是一種商業營銷。
專業人士提醒,“碳中和”不是一個萬能的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裝,相關生產和銷售企業要適可而止,不能讓嚴肅的經濟概念淪為炒作營銷的“墊腳石”。
創意月餅瞄準年輕人 終歸還要好味道
現在各類創意月餅層出不窮,新奇的口味,特別的包裝,聯名款、文創款,月餅玩出了各種新花樣。
據央視財經,在上海浦東的一家生鮮超市,里面現烤的蘇式月餅口味多樣。有芥末三文魚月餅,還有榴蓮月餅,Q彈的小龍蝦鮮肉月餅,鮮辣的藤椒牛肉月餅。目前在售的8款月餅是從40多款中經過多輪測評、脫穎而出的,各類食材與月餅的融合,滿足了年輕消費者的不同地區的口味偏好。
月餅商家們為了爭搶年輕消費市場,鉚足全力玩出新花樣。但創意月餅能否持續起飛,最終還是要看是否有好味道。
中式月餅海外受追捧 出口訂單大增
近幾年,隨著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加速傳播,月餅作為中秋佳節傳統美食的代表之一,也逐漸被海外消費者熟悉和喜愛,我國今年的月餅出口訂單也因此出現大幅增長。
在一個迎接中秋佳節,品味中國味道的活動現場,記者看到現場有很多來自各個國家的外國友人,他們表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體驗到了中式月餅精良的制作工藝,更是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眼下,喜歡上中國月餅的海外消費者不在少數。受此帶動,我國月餅出口相關業務迎來快速增長。根據海關數據,今年1至8月,上海松江區的食品企業已經累計出口月餅近10噸,出口金額同比增長22.3%,而在同一時期,廣州關區的月餅出口貨值達67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338萬元,同比增長95%。
蘇州稻香村集團海外事業部總監董克志表示,他們集團公司2021年出口了20多個貨柜,近500多萬塊月餅,今年比2020年月餅出口增長了70%。
據介紹,除了傳統的京式、蘇式和廣式月餅,今年很多月餅生產商為了迎合海外消費者的口味,打開國際市場,推出了特制的水果和堅果餡月餅,在海外市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與此同時,海外銷售渠道也不斷豐富,除了大型商超之外,線上銷售的占比也明顯增加。
月餅經濟:只賣2個月,毛利率超50%
月餅熱銷的當下,很多企業把目光都轉向月餅生意,實際上是看中了月餅的盈利能力,雖然月餅銷售窗口期短,前后不足兩個月,但它卻是部分餐飲食品企業的營收主力。
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廣州酒家(603043,股吧)的月餅系列產品實現營收達13.78億元,月餅產品毛利率高達58.37%。
2020年,*ST麥趣的“節日食品”類營收為7048.2萬元,毛利率達53.16%,同樣,元祖股份(603886,股吧)2020年中西糕點禮盒實現營收13.88億元,毛利率達55.96%。相比粽子、年糕等節慶食品,月餅利潤率更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