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人大代表提出的“政府倡導各方媒體在宣傳上,不使用‘農民工’等歧視性語言,讓業者有尊嚴,并出臺政策,提高從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就業者政府主導評分積分體系權重”這一建議,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9月17日答復稱,“我市雖不能要求本地媒體不使用‘農民工’表述,但也將結合深圳實際,引導新聞媒體多使用‘來深建設者’表述”。
截圖自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
9月17日,深圳市人社局官網發布了《關于第20210698號建議的答復函》。該答復函成文于2021年8月18日。
深圳市人社局在答復函中表示,“我市歷來高度重視對制造業、服務業的宣傳報道,積極配合國家、省相關部門、協調本市媒體開展宣傳引導,為推動我市制造業、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答復函指出:經核查,目前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主要媒體在報道中對“農民工”群體仍然使用“農民工”表述。2019年12月4日國務院第73次常務會議通過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也采納了“農民工”表述。
答復函稱:“對照相關法律法規、對標中央主要媒體報道,我市雖不能要求本地媒體不使用“農民工”表述,但也將結合深圳實際,引導新聞媒體多使用“來深建設者”表述,并指導督促本地媒體加大對來深建設者宣傳力度。”一是大力宣傳市委市政府支持和維護來深建設者各項權益的政策舉措,宣傳來深建設者為深圳作出的突出貢獻,深入挖掘各行業各領域的先進典型,展現來深建設者的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風采,引導全社會關心關愛來深建設者群體,提高職業尊榮感,展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二是圍繞我市關于解決制造業和服務業招工難問題的新舉措新做法,組織媒體積極開展宣傳報道,擴大知曉率和影響力,并引導社會共同參與,緩解招工難問題。積極宣傳報道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做法,提供借鑒參考。
據此前媒體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呂雷于2007年兩會召開前夕曾建議,取消“農民工”這個稱謂,把他們統一稱為工人。呂雷建議,關注農民工中的特殊人才,給他們一個發展自我的特殊渠道。他說,中國有2億多農民工,其中大多是青壯年,有很多可造之材,如作家隊伍里就有很多有想法、有才氣的農民工。但由于目前公務員隊伍和干部隊伍對學歷等方面有硬性規定,使得這2億多人注定難有上升空間。即使一些有才氣的農民工作家、詩人想進入廣東省作協,也因為戶口原因,被排斥在外。
“華羅庚、沈從文等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但他們因為才華出眾,都得到了重用,我們現在也應設置一個特殊渠道,給一些特殊人才上升的空間,而不是用條條框框把他們限死。”呂雷說。
另據《大河報》2012年1月報道,八位律師、學者向國務院寄出《公民建議書》,認為“農民工”稱謂存有歧視,應在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政府行文中變更此稱謂,由此引發各方爭議。
對此,北京語言大學施春宏曾在其2012年文章《農民工,該拿什么來稱呼您》中指出,“‘農民工’一詞本身并沒有必然的歧視性色彩......對‘農民工’而言,折射出來的根本問題就是生存與發展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乃至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本問題。”
編輯|孫志成 易啟江 杜恒峰
校對|盧祥勇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