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我永遠感恩我的草原父母,他們于我而言就是我的親生父母。”2016年花拉退休,今年61歲的她目前正經營著一家蒙古袍店鋪,雖然店里收入情況一般,但花拉很喜歡做這些手藝活。
“這些本領都是我的母親教我的。”花拉的額吉其其格是個善良能干的蒙古族婦女,會縫制蒙古袍和蒙古靴,也擅長制作草原上各類的奶食品。小時候的花拉總喜歡跟在母親后面,母親做什么她就學著做什么。
花拉生活在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蘇木,她和當地勤勞的蒙古族婦女看起來并無二致,不過她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國家的孩子”。
(花拉和她的兒子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在遼闊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上,有段民族團結互助的佳話——“三千孤兒入內蒙”。來自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3000多名孤兒被接到內蒙古大草原,由牧區牧民撫養,投入草原蒙古族阿爸、額吉的懷抱,這些孩子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花拉就是其中之一。
1960年,剛到呼倫貝爾時花拉還不滿周歲,和其他初來北疆的孩子一樣,政府把他們先送至海拉爾的育嬰院撫養一年,恢復健康后再送到牧民家里。
第二年的冬天,花拉在車上顛簸了一天,從海拉爾育嬰院來到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蘇木,從此在草原扎下了根。因為花拉手上有個印著“牡丹花”的手環,所以養父母給她取名花拉,在蒙古語中有花朵之意。
(花拉與養父母的合影 受訪者供圖)
剛來到草原新家時,花拉的身材很瘦小,草原父母為了給她補充營養,專門為她選擇了一頭奶牛提供牛奶。在很多孩子吃不到糖果的年代,養父母還為她準備了一個糖果匣子。
草原父母對花拉照顧得無微不至,從來沒有因為她是養女而有過任何苛待。大概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小伙伴告訴花拉她是被領養的孤兒,那時候花拉還不相信,“因為阿爸額吉對我太好了”。回家后花拉追在養母身后問,養母說“不是真的”。“我猜測母親是擔心我當時年紀太小,承受不了。”后來,直到花拉十八歲時,養母才告訴她自己的真實身世。
(花拉(右)探望幼時的保育員 受訪者供圖)
花拉在草原上一天天地長大,心里一直惦記著要回報草原與國家。
1981年,高中畢業后花拉來到哈爾干圖蘇木學校從事后勤保障工作,1985年又被調至哈爾干圖蘇木婦聯工作。
在擔任哈爾干圖蘇木婦聯主席時,花拉曾幫扶過兩名貧困兒童,她幫貧困孩子們交學費、買生活用品,還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給孩子們縫制蒙古袍。“雖然幫扶孩子是單位下發的任務,但是在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我還是會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經歷,所以就想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花拉說道。
(花拉參加陳巴爾虎旗第九次婦女代表大會 受訪者供圖)
2002年時,花拉曾因公務去過上海,那時她看著車水馬龍的大城市,心里卻分外想念草原上的奶茶、手把肉。六十年的草原生活,早已將本應是溫婉的江浙女子的她悄然變成了淳樸的草原兒女,“不管去到哪里,我還是覺得這里好,哪里都不如草原好”。
當時生活并不寬裕的內蒙古牧民們,用博大的胸懷接納了3000名嗷嗷待哺、掙扎在死亡線邊緣的漢族孤兒,這既是一場愛的傳遞,更是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在這段傳奇歷史的背后,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緣的愛,是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深情擔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