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福龍介紹,往年行情好的時候,公司年銷售額達上億元,可是從去年疫情開始,生意受到巨大影響。據他介紹,今年的銷售量與2019年時相比,基本是斷崖式地下滑,一方面由于房地產行業調控,內銷受到較大影響;另一方面,同樣因為疫情,外貿客戶量在下降。 ]
廣東省中山市古鎮鎮,路邊碩大的招牌顯示這里是“世界燈都,中國古鎮”。第一財經1℃記者調查采訪發現,過去這里全球客商匯集,如今卻是客戶蹤影寥寥。
消失的客商
古鎮的燈飾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經過近40年的培育和發展,已形成以古鎮為中心,覆蓋周邊三市11鎮區、年產值超千億元的燈飾產業集群,成為世界性燈飾專業市場之一,是國內最大的燈飾專業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產品不僅暢銷中國內地,還出口到中國港澳臺地區、東南亞、日本、美國及歐洲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古鎮素來是全球燈飾產業貿易的中心,這里并不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可是目前內貿客戶和外貿客戶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第一財經1℃記者在古鎮最大的燈飾廣場——華藝商場看到,前來選購產品的客戶并沒有想象中多。每年8月是制造業下游客戶采購季,華藝燈飾廣場為了吸引全球客商,刺激購買力,都會舉行盛大的“8·18采購節 砸金蛋”活動,今年這一活動卻延遲到了9月。
“主要是今年8月華南疫情反復,這段時間基本沒有人來古鎮。”某燈飾品牌董事長趙福龍說。他的公司是古鎮較大的藝術燈飾企業,高端的設計師定制產品是其特色,但目前的情況是,“高端的設計師沒法過來,外貿客戶也沒法過來”。
趙福龍介紹,往年行情好的時候,公司年銷售額達上億元,可是從去年疫情開始,生意受到巨大影響。據他介紹,今年的銷售量與2019年時相比,基本是斷崖式地下滑,一方面由于房地產行業調控,內銷受到較大影響;另一方面,同樣因為疫情,外貿客戶量在下降。
另一家燈飾企業的副總裁盧偉林介紹,以往長期有3000多名外國人常駐古鎮,他們是來自中東、南亞以及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采購商買手,“這些外商每年住在古鎮的時間超過三個月甚至半年,除了購買燈飾產品之外,還在這里工作及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消費還拉動了商業。”
“現在古鎮內活躍的外國客人估計不足200人”,疫情之下,許多外國客商不能來到古鎮,而去年下半年開始的海運費成倍增長,導致下了訂單也不能正常出貨,外貿生意嚴重受阻。
成本激增
每天早晨一起床,趙福龍最發愁的還是客流量以及如何做出爆款。場地租金、工人薪資,以及物業費等各項費用累加,他已經欠了幾萬元債務。
“像我們這樣的一個展廳,除了每年200萬元的固定租金之外,從設計、裝修到產品上新交替,一個月的保守費用開支高達90萬元,一年差不多有1000萬元的營銷開支,但實際做生意的時間最多10到11個月。”趙福龍說。
據他介紹,如果要實現盈利,需要將年銷售額做到3000萬元以上,“才能基本兜底住固有開支,并好好生存下來,但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到哪里去找3000萬元的生意呢?”
整個行業都在承受巨大壓力,其中之一就是成本激增。
“過去我們主要以價格等優勢獲得訂單量。”古鎮一位燈飾企業老板說,今年初以來,原材料價格持續增長,侵蝕了訂單利潤。
在燈飾產品原材料中,黃銅從最低價時不到3萬元/噸,漲到了8萬元/噸;亞克力材料、塑料材料、泡沫材料以及生鐵等材料,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幅。趙福龍最近算了一筆賬,截至目前,漲價之后的原材料支出占到經營成本的40%以上。
“今年的漲價跟以往不一樣的是,過去原材料漲價之后過一段時間會往回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今年一直沒有回落,只要不繼續漲價,就算價格下降了。”趙福龍說,有些成熟的產品之前與客戶都已定好出廠價格,原材料漲價之后,訂單利潤變得微薄,現在又不可能將壓力傳導到客戶端進行漲價,實在一籌莫展。
據第一財經1℃記者了解,燈飾產品款式不一,原材料達幾萬種,因此許多燈飾產品的原材料還無法形成集約式采購,也沒辦法囤積庫存。
“由于每個客戶有不同的喜好,大家所需要的產品都不一樣。我們在采購原材料的時候沒辦法形成一個集約式的采購批量,因此就沒有議價優勢。如果能在當地形成通用原材料,比如鐵、鋁、銅、塑料、玻璃、包材等交易平臺,將有助于降低行業整體的采購成本。” 盧偉林說。
“現在不單單原材料漲價,人工成本也在上漲。”趙福龍介紹,燈飾行業目前仍有85%以上的產品,需采用手工制作完成,因此對熟練技術工人的要求更高。從去年開始,當地普通工人、銷售人員等多種崗位薪酬一路上漲。
關張或者轉型
古鎮燈飾產業覆蓋周邊三市11鎮區,涉及50萬產業工人、10萬個注冊經營企業,大約有3萬家企業經營成品燈飾,同時還有上下游的燈飾經營企業7萬家,大部分以中小微企業為主。
“這幾萬家中小微企業,它們的抗市場沖擊、風險能力都較弱。”盧偉林說,除了原材料暴漲等帶來的直接成本壓力,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不斷加碼,終端的家居建材用品需求降低,燈飾照明產品普遍受到較大影響。
第一財經1℃記者發現,多重壓力之下,古鎮的不少企業已經關門歇業。
據古鎮一家大型燈飾商城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商城內有幾百家店鋪,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0%的店鋪關門歇業,不再續租,“主要還是疫情影響,許多低端的經營品牌難以為繼。”
還有一批企業是在轉型過程中沒有找到方向的經營戶。以前很好賣的產品,現在市場冷淡,倒逼它們退出。
在趙福龍看來,過去很多拼價格、走量的制造型工廠,現在需求量急劇下降,很多頂不住壓力,只能關門歇業,疫情只是加速了淘汰。
現實是,整個市場都在變。
“過去大家買燈飾產品,不管內貿客戶還是外貿客戶,基本都會來古鎮,如果在鎮上有一個比較好的鋪面位置,就很容易做全世界的生意。現在進入新媒體時代,電商渠道正在不斷地打擊線下市場,這種情況也在悄然發生改變。”趙福龍說。
以前,古鎮燈飾行業只要在營銷、研發和生產中能有一個強項,企業就已經活得很好,但現在環境不一樣了,團隊既要懂營銷,生產研發也要有創意和風格,并且生產環節必須嚴謹、規范,否則無法在市場上競爭。
據第一財經1℃記者調查,目前古鎮的頭部燈飾企業,正在謀求產業轉型,方向之一是智能化。
盧偉林告訴第一財經1℃記者,古鎮許多燈飾企業處于傳統賽道,并不具備從事智能軟件、智能硬件、智能系統和平臺以及搭建云服務的能力。未來燈飾產品想要實現智能化應用場景,需要通過這類產品的研發,制造出更多爆款,以此吸引更多年輕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