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攜手未來論壇共同舉辦的“2021未來青年論壇”在京成功舉行。以“可持續科技”為主題,通過科學家主旨演講、“共話未來產業”圓桌論壇、青年創新對話、青年創新達人秀等環節,為青年科學家與政府、投資界及企業界領軍人物搭建起跨界交流平臺,力促科研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以此激發青年創新思維、提高青年創新能力、助力青年創新實踐,推動科技、產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論壇青年理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皓毅開場時談到,青年是科技的未來,青年科學家在研究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助力科學精神在全社會的普及,以良好的科學文化土壤孕育可持續的科技和良性社會發展。2021未來青年論壇為青年科學家們瞄準科學技術前沿,直面問題,交流共享搭建了橋梁。希望這次論壇能夠匯聚青年科學家的力量,推動跨學科的交流啟迪創新,鼓勵面向未來積極探索真正實現高質量的創新,實現0到1科學和技術突破。
活動中,朝陽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蘇向東與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汪玉、北京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史幼驄分別簽署了“綜合育人基地”“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就平臺搭建、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開展深入合作。朝陽區委常委、副區長暴劍與中國科協戰略發展部副部長吳善超共同為朝陽區全國科普示范區揭牌,科普示范區的建設將推動朝陽區科普工作再上新臺階。
論壇還特邀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西湖大學副教授Thomas Cherico Wanger親臨現場,為與會者帶來了海內外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及成果轉化經驗。
王貽芳院士以《基礎科學研究與企業發展》為題,分析了當前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和企業發展現狀,并對我國的企業和社會力量如何支持基礎科學研究,進而提高全社會的創新能力提供建設性建議。他分析指出,當前現有的企業基礎科學研究總投入不足,且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基礎科學和基礎技術的供給不足,引發企業的原創研究力量薄弱,也不利于產學研的進一步結合。應鼓勵設立專注于基礎科學研究的私人基金會,同時引入更加國際化的操作方式,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對基礎研究給予支持。
西湖大學副教授Thomas Cherico Wanger則在《21世紀農業-挑戰與潛在解決方案》的主旨演講中,探討了“農業多樣化和技術革新是21世紀可持續農業生產的關鍵么?”這一議題,并分享基因組編輯+農業生態學的跨學科工作,以及如何基于機器學習的生態系統監測技術,在數據驅動的農業系統中實現可持續農業生產的作用。
未來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在“共話未來產業”圓桌論壇環節,談到投資圈爭相投資科學家,支持硬科技現象時,水木投資合伙人方方表示:“真正的科學家一定要有非功利性的心態,一定是以好奇心、榮譽感、信仰為支撐的,要回歸到甘坐冷板凳的基礎科學研究。”同時,他也呼吁更多的企業、個人、家族基金會考慮拿出一部分資金或盈利,作為非營利性的長期投資用途,去支持基礎研究和智庫,希望全社會都加強對于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投入。
創新工場前沿科技基金總經理任博冰認為,當前到了科學家創業的最好時機,為此創新工場專門成立了前沿科技基金,用于扶持科學家創業。希望以此基金作為切入點,與未來論壇一起扶持更多科學家創業,幫助科學家在前沿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化探索上面做出一些創新,同時也希望國內的科學家能夠在評價體系、跨領域交流方面有更好更自由的環境。
科大訊飛(002230,股吧)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江濤在對話中談到:“科大訊飛能走到今天,把一直以來堅守的事情歸納為‘頂天立地’四個字,‘頂天’就是核心技術要瞄準全球的最高水平,要能夠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做最高水平的研究,‘立地’就是這個研究成果,不光是放在象牙塔里看,還必須要能夠真正的造福老百姓(603883,股吧),而且要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
在談到基礎科研與產業化,中國科學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王杰指出:“歷史上很多重大的發明當時都被人看做無用之學,但做科學探索不能只顧眼前,一些當前看起來無用的科學技術,可能再過幾年,幾十年就有了用武之地。在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路上,既需要科技工作者在核心科技領域實現突破,同時也需要具有長遠眼光、不急功近利的企業家助力孵化,陪伴成長。”
談到內部基礎科學技術體系的打造,順豐科技助理CMO唐愷在對話中介紹:“順豐科技的技術體系分為兩個層面。在底層技術方面,順豐科技通過自研等形式,深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能力,同時借力產學融合,通過高校合作成立實驗室等方式,探索深挖前沿技術領域。在最前端的智慧管理層面,通過自建同時攜手行業領先的應用集成商一同打造解決方案。”
談到科技創新企業的商業化,醫渡科技聯合創始人,開心生活科技CEO徐濟銘表示:“從科學技術到產品應用,再到商業化的升級,創業團隊往往是十年磨一劍,要有主動長期的心態。”
隨后在青年創新對話環節,眾多碳中和領域的杰出青年代表,圍繞“我們離碳中和新世界,究竟還有多遠?”這一議題,就碳中和基礎科研成果、資本助力碳中和成果轉化以及碳中和創新科技在產業中的應用等維度,展開深度探討和交流,為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打造碳中和創新生態圈,助力我國如期且高質量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引領京津冀、帶動全國、服務世界,貢獻青年領袖們的智慧力量。
綜合運用各種創新手段促進并實現碳中和,對實現可持續發展、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履行大國環保責任具有重要意義。在青年創新達人秀環節中,來自人工智能、智能數字化、新能源、量子計算等熱門行業的青年科學家與青年科技創業者,聚焦新技術對碳中和的推動作用,全面展示了最新“黑科技”及其場景應用。
活動當天,國內外眾多學術專家、行業領袖、投資精英也參與到活動當中,聆聽科學前沿、啟迪創新思維、感受青年的科學熱情,在“創新、創業、創投、創造”的生態氛圍中,推動科學界、產業界、投資界的跨界交流與碰撞,促進北京科技創新人才的聚集,為城市產業地圖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貢獻力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