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本屆中關村(000931,股吧)論壇的重要主題之一。在26日舉行的平行論壇“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表示,碳中和目標給科技界帶來新的考驗,針對未來需求,要真正進行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與此同時,碳中和過程將會是經濟社會的大轉型,需要在能源結構、能源消費、人為固碳“三端發力”。
在主旨演講中,丁仲禮拋出了一組數據:目前全球每年約排放401億噸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變化產生。排放出來的這些二氧化碳,大約46%留在大氣,23%被海洋吸收,31%被陸地吸收。丁仲禮解釋,碳中和就是要想辦法把原本將會滯留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下來或吸收掉,當前我國還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的階段,排放量逐步進入“平臺期”,面臨的挑戰還很艱巨。
要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需要科學規劃和強大技術支撐。針對碳中和問題中的科技需求,中國科學院學部設立了重大咨詢項目“中國碳中和框架路線圖研究”,項目按照排放端、固碳端、政策端三方面組織實施,圍繞非碳能源技術研發迭代需求等九個專題開展研究。
作為該項目主要牽頭人之一,丁仲禮概括提出了“三端發力”的體系。其中,第一端是能源供應端,盡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發電、制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或能源供應系統”;第二端是能源消費端,力爭在居民生活、交通、工業、農業、建筑等絕大多數領域中,實現電力、氫能、地熱、太陽能(000591,股吧)等非碳能源對化石能源消費的替代;第三端是人為固碳端,通過生態建設、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簡言之,就是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實現減碳、固碳,逐步達到碳中和。”丁仲禮說。
丁仲禮認為,“技術為王”將在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國家要力爭以技術上的先進性獲得產業上的主導權。他說,科技界要轉變思維方式,從傳統的引進、吸收、再創新,轉到真正進行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同時,政府、科技界、產業界要共同研究、廣泛參與,把全國的研發力量組織起來,分工協作,組建技術聯盟,頭部企業牽頭提出需求,大學和科研院所承擔攻堅任務,為產業落地提供支撐。
降碳還需要國際合作和國際共識。丁仲禮指出,中國要在“固碳量”“中和程度”上爭取話語權,在核心問題上要有自己的結論。針對我國“碳收支”狀況,應盡早建立系統的監測、計算、報告、檢驗的標準體系,“實現碳中和,需要大量培養會計算碳收支賬的人才。”
“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涉及能源結構、工業交通、生態建設等各領域,迫切需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其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表示,要拿出一張路線圖,解決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問題;提出一批新理論,突破降碳固碳的原理問題;攻克一批新技術,解決減排增匯的工藝和裝備問題;記好一本收支賬,解決碳源碳匯的監測核算問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