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發布。白皮書回顧了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的不平凡歷程,介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展望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記錄和反映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探索實踐的重要文獻。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發布會上表示,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實力持續躍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雖然存在貧富差距,但城鄉、地區和不同群體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趨于縮小。
城鄉差距方面,隨著國家脫貧攻堅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計下降0.43。
地區差距方面,2011年~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與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與甘肅居民收入之比),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2020年,東部與西部、中部與西部、東北與西部地區的收入之比分別為1.62、1.07、1.11,分別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寧吉喆稱,“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控制和縮小貧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發展經濟、辛勤勞動、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談到老齡化和少子化現象,寧吉喆表示,雖然我國人口總量增速有所放緩,總和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但總體上看,人口紅利依然存在,人才紅利優勢后發,人口健康水平不斷提升。隨著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仍然具備較好的人力資源保障。
近幾年來,生活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老百姓(603883,股吧)在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介紹,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不斷下力氣來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14億多中國人民開始過上了幾千年夢寐以求的好日子,生存權、發展權得到了有效保障,也較好地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后,民生工作面臨的宏觀環境和內在條件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廣泛,對收入穩步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
趙辰昕稱,當前群眾反映的這些訴求,更多的是上好學難、看良醫難、住好房難,是在“有沒有”的問題已經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之后出現的“好不好”的問題,是新發展階段的民生新煩惱。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沒有終點的,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趙辰昕稱,將重點從兩個方面來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政府重點是保基本促均等。會緊扣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要,扎實履行各級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職責,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優化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全體公民都能夠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堅決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另一方面,要多元擴供給促普惠。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國有經濟等多元主體參與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斷豐富服務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逐步實現非基本公共服務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實現供需動態均衡、服務普惠享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