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相當于山峰,中小企業則是山脈的基底。
作 者丨 吳 銳
這個企業群體默默無聞、鮮為人知,卻穩居上游,支撐著大企業的運行,構成全球企業界一道綺麗隱秘的風景。
近來,國家對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越來越重視。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特別指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
“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等特點的企業。它們多專注于產業鏈上某個環節,主營業務集中,同時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擁有相當的競爭優勢。
很多發達國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意識到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的重要性。當時日韓、美國、德國分別提出“中堅企業”、“利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概念,都和專精特新型企業非常類似。
以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為例,人們日常使用的電卡、水卡、銀行卡上的芯片,有四分之三都是用Delo公司生產的粘合劑貼到卡片上的;可口可樂里的檸檬酸,基本都是永本茲勞爾(Jungbunzlauer)公司生產的;患者去醫院做外科手術時,醫生使用的手術導航系統多數都是博醫來(Brainlab)公司生產的。
這些企業雖然不為公眾了解,但是在某一產業鏈上卻是處于“扼守咽喉”的位置。
如果細細研究發達國家專精特新型企業的發展史,我們將更清楚地看到,實業強國,尤其制造強國們在大企業光環之外的隱形密碼,也是更關鍵的成功密碼。
其實,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很多學者并不看好中小企業的發展。
他們普遍認為,中小企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不可能通過規模效益來實現擴張,只能依附于壟斷資本,并忍受壟斷資本的壓榨。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還要扮演大資本“黑手”的角色,替大資本剝削廉價勞動力。
事實上,日本中小企業長期難以擺脫資金匱乏、技術落后、設備陳舊、招聘不到優秀人才的困境。
這種悲觀論調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生了改變。當時的日本學者中村秀一郎通過大量調查分析提出,當時日本社會中已經出現了一大批介于大資本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企業群體,他將其稱之為“中堅企業”。
中村教授指出,中堅企業一般為家族企業,其產品具有獨創技術,可以抵抗大企業施加的競價壓力,獲得較高利潤,員工工資一般也較高。
這種新局面的出現,和當時科技的進步以及產業分工程度的加深密不可分。
對于生產過程比較復雜的產業鏈來說,大企業不可能在所有工序上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這就給了一些中小企業在某一環節上取得技術優勢的機會。
比如,一輛汽車的生產需要兩萬多個零件及大量工藝,即便是像豐田、大眾這樣的巨頭也只能在節油、安全性、舒適度等顯而易見的技術指標上研發提升,不可能面面俱到。
像汽車發動機這個部件,要想實現最佳的工作狀態,氣缸的內表面需要經過珩磨機的打磨,使表面更粗糙,便于附著更多潤滑油。
汽車大廠一般都會選擇購買格林(Gehring)公司生產的珩磨機,而不是自己專門去研制珩磨機。
一來珩磨機看似原理簡單,其實技術含量很高。格林的激光珩磨機在冷卻、溫控、過濾等技術上一直是很多同行無法超越的。汽車大廠就算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幾年下來研制的產品在技術上也不一定趕得上格林。
二來汽車企業對這種設備的需求量非常少。一家工廠只要有幾臺設備就足夠運轉了,汽車企業如果只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做這種研發是非常低效益的。
這也就是眾多中堅企業在產業鏈的某個環節上脫穎而出的原因所在。
▲格林公司生產的珩磨機
來源:格林公司官網
七八十年代的技術進步帶來的中堅企業爆發,在發達工業國家蔚為可觀。
1916年成立的日本柳屋公司,最初是一家生產魚肉餅的小工廠。70年代,隨著機械技術的發展,柳屋跨界成為了一家生產蟹肉棒加工設備的機械公司。憑借產品的不斷創新,慢慢控制了全球蟹肉棒生產設備70%的市場份額。
成立于1969年的日本日普拉公司一直致力于生產水族館專用“透明墻”,迄今已占據全球70%的市場份額。
在160℃高溫下把若干層丙烯材料黏在一起打造出堅固、通透的“透明墻”,一直是該公司的核心技術。
成立于1919年的奧托博克公司(Otto Bock)一直專注于為殘疾人提供假肢、輪椅、矯形固定器等產品。
隨著機械電子技術的發展,該公司在七十年代研發出了用于手臂假肢的肌電和用于腿部假肢的模塊化系統。該發明極大地方便了當時具備一定消費能力的殘疾人群體,因此獲得了穩定的市場需求。
上述日普拉、格林和奧托博克等中堅企業,由于面向的市場較小,不需要通過大量融資實現規模效益來建立競爭優勢,所以大資本主宰一切的格局被改變。
中堅企業的大量涌現讓當時的很多日本學者樂觀地提出,“中小企業的固有問題已經消失了”。
幾乎在“中堅企業”提出的同一時期,美國學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營銷管理》一書中提出了“利基企業”。
這個概念與中堅企業非常相似,是指集中力量于某個特定目標市場或重點經營一個產品或服務,憑借專注來創造優勢的企業。
登士柏西諾德(DentsplySirona)就是一家典型的利基企業,其總部位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由登士柏和西諾德這兩家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公司合并而成。長期以來,其專注于研發和生產牙醫用品,得以在該領域形成巨大的市場優勢。如今全球每年有60萬牙醫在使用登士柏西諾德的產品。
▲登士柏西諾德的產品
來源:登士柏西諾德官網
70年代,美國和日本都開始關注專精特新型企業。除了科技發展的大環境以外,反壟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975年,美國收入最高的200家企業合計占到全美企業收入的28%。
當時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發達國家紛紛意識到,僅僅依靠制定限制壟斷企業的法律來遏制大資本是不夠的。政府必須要通過培育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來對抗壟斷資本。
這一時期的政府扶持作用也很重要。
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在1964年成立了全國性的非營利性組織“美國退休經理服務團”。
該組織由上萬名退休的企業家和公司高管組成,在全美350個地方設有分支機構,為小企業創業者提供創業準備、計劃擬定、行政管理等咨詢服務。
日本則在60年代先后出臺了《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中小企業振興事業團法》等50多部法律,旨在保護并扶持中小企業。
其中“中小企業相談制度”很有特色。該制度是由日本中小企業廳等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通過定期和中小企業的管理者交流討論的方式,來了解企業的困難和問題,并給予管理、融資、招聘等方面的實際援助。
日本中小企業廳的相談官平均每人每月在高峰時要處理相談業務600來件。日本中立機構長年的調查顯示,有80%以上的中小企業經營者對相談工作表示滿意。
除了這些制度,美日韓等國在七八十年代還出臺了大量補貼中小企業的財政政策。這一系列政策制度的目的就是創造孵化中堅企業、利基企業的環境,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制衡大資本的擴張。
上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渡邊幸男教授指出,生產成品的大企業相當于山脈的山峰,而處在上游的中小企業則是山脈的基底。
雖然營收規模不及大資本企業,但是一旦掌握技術優勢,這些山脈的基底可以連接每一座山峰,讓大量的大企業不得不成為自己的客戶。
大資本也就難以再在某一終端產品上形成壟斷優勢了。
德國到了90年代才由赫爾曼·西蒙提出隱形冠軍的概念。
西蒙認為,隱形冠軍除了要專注于某一細分領域,擁有知識產權以外,還必須是行業市場份額位列全球前三,或者是所在大洲第一的企業。同時,年營業額要低于50億歐元,且知名度較低。
西蒙的“隱形冠軍”和我國專精特新型企業中的單項冠軍非常相似,只不過標準更高。
隱形冠軍相當于中堅企業、利基企業、專精特新型企業這些概念的國際升級版。
按照西蒙的標準,德國是擁有隱形冠軍數量最多的國家,大約有1300余家,其后是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中國、英國。
而德國隱形冠軍的數量比后面這幾個國家加起來還要多。
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大多屬于工業領域,占比高達85%,軟件和互聯網領域的占比則只有5.4%。隱形冠軍對德國經濟的貢獻非常大,德國26%的出口來自于這些企業。
德國被譽為“世界制造業的標桿”,能獲得這樣的榮譽,離不開隱形冠軍企業在產業鏈上眾多環節中起到的作用。
據西蒙闡述,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具有如下五大特征:
第一,低調。
隱形冠軍專注于細分領域,市場容量有限,它們都希望盡量避免競爭,特別是避免大資本的進入。
西蒙在《隱形冠軍:未來全球化的先鋒》一書中介紹,很多隱形冠軍奉行不與記者、學者打交道的政策。
當然,雖然外界對隱形冠軍知之甚少,但是在行業內部,隱形冠軍往往是眾人皆知的霸主。
第二,注重技術創新。
一項調查顯示,全球1000家最重視研發的上市公司中,研發占銷售額的比例是3.6%,其中蘋果是2.2%,索尼是5.9%。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研發比例則高達6%,有些甚至達到10%。
一般大型企業每1000個員工產出專利6個,而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是31個。
此外隱形冠軍的專利研發成本也較低,是一般企業的1/5。
可見不論是效率、投入、成本轉化,隱形冠軍都完勝大資本企業。
第三,多為歷史悠久的家族企業,企業平均年齡達到66歲。
作為家族企業的隱形冠軍在資金規模上無法與大資本相提并論,但自持資金率平均高達42%,遠高于德國企業24.6%的平均值。
較高的自有資金占有率意味著企業能以更高的信用評級獲得更低成本的銀行貸款,以及更高的經營自主權。這讓德國隱形冠軍在2000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獲得了更大生存優勢。
隱形冠軍對融資的依賴度低,更與它們較強的盈利能力關系密切。
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平均稅后利潤率為8%,而《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稅后利潤率僅為4.7%。
第四,員工忠誠度較高。
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平均離職率是2.7%;德國企業整體的平均離職率是7.3%;戴姆勒公司的離職率是5.3%。
高忠誠度意味著隱形冠軍企業可以節省一筆可觀的招聘、培訓費用。
隱形冠軍的員工忠誠度高和德國企業的選址習慣也有關。
德國大企業的總部很多設在二三線城市,隱形冠軍企業就更喜歡藏匿于小鄉鎮之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總部位于鄉鎮。
很多隱形冠軍企業的老板是兩三代人只在一個小鎮上經營,和當地人在經濟和情感上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德國鄉鎮擁有健全的市場法規,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除此之外還有世外桃源般的環境,這吸引了世界上最頂尖的工程師來到此地專心致志地工作。
如今一家企業不論是想要生產高端的聯合收割機,還是生產風能發電設備,恐怕都需要前往德國的偏遠小鎮才能找到一流的工程師交流意見。
隱形冠軍的員工數量不多,對企業忠誠度還比較高,且一般采取扁平化組織架構,員工工作效率一般較高,像大企業人浮于事的情況也比較少。
第五,重視海外市場。隱形冠軍的產品市場規模較小,如果只依靠本土市場是很難發展的。
比如,上文提到的珩磨機,即使是整個中國市場的高端進口珩磨機需求也不過幾百臺,只滿足一國市場營業額是非常有限的。
在科技比較落后的年代,全球化市場只是大資本企業才能享用的盛宴。運輸困難、通信手段落后、貿易壁壘等,都增加了全球貿易成本,當時只有大資本企業才能承受這樣的成本。
隨著互聯網、現代物流的出現,中小企業也可以融入全球化浪潮了,這也是上世紀后期中堅企業、利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日益走強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并不是說隱形冠軍企業注定永遠只是中小企業。有不少隱形冠軍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也躋身于大企業之列。
剛剛成為日本新首富的滝崎武光,其公司基恩士最新市值僅次于豐田汽車。生產PVC管起家的日本企業積水化學株式會社,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
即便成為大型企業了,隱形冠軍的低調、高利潤率、重視研發等特征也并沒有改變。
如今,我國的專精特新企業中也涌現出了許多實力不遜于德國隱形冠軍的企業。
比如,成立于2009年的薩馳華辰機械有限公司,經過不斷研發,具備了生產“智能化子午線乘用輪胎一次法成型機”的能力。
“高端輪胎成型機”是生產輪胎過程中一種不可缺少的高技術設備。薩馳華辰是國際上極少數,也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這種生產能力的企業,打破了該領域被外國企業卡脖子的問題。
擁有稀土自發光材料技術的大連路明公司,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同時擁有發光材料和發光芯片兩大半導體照明產業核心技術的公司,改寫了該領域此前一直被國際大公司壟斷的局面。
2001年美國“9·11”事件中,世貿大樓使用的就是大連路明的自發光照明系統,在樓內斷電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持續照明,1.8萬人得以迅速撤離。
類似的企業還有飛沃新能源。該公司專注于生產固定風力發電機葉片的預埋螺套,在熱處理、涂料等工序上都有自主創新技術。
2020年公司營業額11億元,雖然數字不高,但在風電預埋螺套這個細分領域占據了中國70%、全球40%以上的市場。
自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未來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繼續把產業鏈做深、做透。
目前,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達4762家,其中制造業企業占比超過六成,平均擁有50項以上有效專利,超八成位于本省細分市場首位。
我國正在快馬加鞭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未來要想涌現出更多隱形冠軍,甚至趕超德、美、日,還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提升:
第一,重視科技研發效率。
目前我國部分隱形冠軍企業研發投入并不低,但需要進一步提升科技研發的效率,實現用最少的錢創造最多的有效專利。
2019年我國企業的有效專利和專利申請量之比為0.26,和美國的0.55、日本的0.63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未來在科技研發上勢必要更有針對性。
第二,要營造優秀的企業文化。
專精特新企業升級壯大為隱形冠軍,離不開鼓勵員工忠誠和高效的企業文化。
在這方面,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提供了很多好的經驗。它們扎根于當地社區,與當地民眾建立緊密的關系;為員工營造優美的工作生活環境;強調員工的個人責任及工作的價值;扁平化的管理;謹慎的員工招聘;完善的培訓體系以及高比例的學徒工;對高效率的共識,等等。
這些都是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文化優勢。這些優秀的企業文化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隱形冠軍對公司員工的“考勤表”。
第三,深化完善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服務工作。
全球各主要工業國家對專精特新型企業的鼓勵扶持政策有高度的相似性。
比如日本的“朝氣蓬勃300家中小企業”評選活動;韓國的“300家中堅企業”培養計劃;我國的培育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千家“單項冠軍”企業等等。
這些活動都是希望借助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人才引進優惠等政策,通過對企業財務、營銷等方面的指導,來實現讓優秀中小企業變得更強的目標。
最終各國政府比拼的,就是誰能把這些政策落實好。
日本中小企業廳等部門對公職人員有著嚴格的考評制度,通過對公職人員工作量、企業滿意度等指標的打分,來確保公職人員盡職盡責地把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而德國小鎮健全的市場法規、良好的職業教育體系、優美的自然環境,也是我國鄉鎮政府可以借鑒,用以吸引企業投資的經驗。
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的中國,依然離制造強國有相當的差距,并且在不少領域承受著“卡脖子”之痛。導致這一被動的關鍵原因之一,便是缺少了可在產業鏈中起到關鍵支撐的“隱形企業”。
國家持續加強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無疑將改變這一局面,并不斷補足產業鏈上的短板和空白,進而讓中國制造的腰桿更直,也讓中國經濟更加掌握主動權且高質量發展。
[1]《隱形冠軍:未來全球化的先鋒》機械工業出版社
[2]《隱形冠軍為什么:專注、務實與執著的終極商道》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3]《美日韓“專精特新”企業建設經驗及啟示》中國中小企業
[4]《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總體情況概述》科技創新與生產力
[5]《“隱形冠軍”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啟示》江南論壇
[6]《慢公司也有春天——“隱形冠軍”的中國實踐及其啟示》清華管理評論
[7]《日本中小企業相談制度及啟示》現代日本經濟
THE END
出品人:畢亞軍
主編:楊倩 責編:周怡 劉彥潮
美編:楊亞姣 運營:方樂迪 張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