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楊歡
特大城市到了“瘦身健體”的時候了。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份2.5萬余字的“綱領性文件”,對西安、鄭州、濟南三座特大城市委以重任的同時,兩度強調要“推動特大城市瘦身健體”。
上述三城唯一一次“同框”,表述為:“支持西安、鄭州、濟南等沿黃大城市建立對接國際規則標準、加快投資貿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優質要素的體制機制,強化國際交往功能,建設黃河流域對外開放門戶。”重點在沿黃大城市。
根據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為I型大城市,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II型大城市;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新鮮出爐的“7+14”超特大城市名單熱度還未散去,新晉上榜的鄭州、濟南難道就要“降級”了?推動沿黃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減量增效,究竟該從何處入手?更重要的是,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瘦身健體、減量增效的,顯然不僅僅是沿黃特大城市。
黃河流域有其特殊性
作為重大國家戰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已被多次強調。
在“瘦身健體”問題上,《綱要》第十章,構建區域城鄉發展新格局,闡述為: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有序建設大中城市,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區域、城市、城鄉之間各具特色、各就其位、協同聯動、有機互促的發展格局。
其中,第一節“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沿黃城市群”提到:強化生態環境、水資源等約束和城鎮開發邊界管控,防止城市“攤大餅”式無序擴張,推動沿黃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減量增效。
對照《綱要》提及的城市和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超特大城市名單,“沿黃特大城市”包括西安、濟南和鄭州。這三城均為“GDP萬億俱樂部”成員,且都是省會城市,西安和鄭州還頭頂“國家中心城市”光環。但放到全國來看,三城的規模其實并不算很大。
為什么要推動它們“瘦身健體、減量增效”?一方面,有黃河流域的特殊性——黃河不僅“體弱多病”,流域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水資源短缺。
“因為水資源的這種限制性、約束性特征,所以一直有一個原則,就是要‘以水定城’。”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在受訪時表示,總的來說,沿黃城市的缺水現象較為明顯。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在受訪時還提到,黃河和長江最大的區別在于水比較少、偏干旱,生態又比較脆弱,尤其是到下游,很多都變成地上河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黃河的保護一定和流域城市的集約高效發展是有關系的。”
換句話說,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火車頭”的特大城市,理應在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上發揮帶頭作用,走高效集約之路。
在李國平看來,《綱要》語境下強調了“防止‘攤大餅’式無序擴張”,這是一個前置條件,強調的是有效率的發展、強調土地的利用價值。“所以我倒不認為是要把西安、鄭州‘拉回來’的概念。”
他向《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表示:“但是城市的空間未必要擴張,過度蔓延不是個好事。”
現代化都市圈是個方向
2020年,西安完成了兩個晉級:經濟規模達到10020.39億元,加入“萬億GDP俱樂部”;十年間常住人口增加448.51萬,躋身“全國十大人口城市”。
2019年1月,濟南合并萊蕪,GDP占山東全省比重超過10%,坐穩全省第二。2020年,濟南GDP突破萬億大關。
2018年,鄭州正式入圍“萬億俱樂部”,同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人均GDP超過10萬元。
一邊是人口,一邊是土地。推動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并不只是黃河流域的事。問題是,如何“瘦身”?減量“減”的又是什么?多位受訪專家均提到了“邊界管控”,劃定城市邊界,不再無序擴張。
陳耀認為:“這個‘瘦身’不可能是去人為的減少人口總量,因為人已經進來了,不可能去清退他。”按照他的理解,主要將“減”在土地供應上,嚴格管控開發規模、開發強度,把有限的土建設用地高效地利用起來。
以北京為例,作為第一個明確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對建設用地管控非常嚴格——不是零增長,而是負增長。
“減量發展是高質量發展,不是不發展,減少了土地的消耗,提高了單位土地的產出,總的來說經濟還在增長。”李國平強調,“但難度非常大。”
事實上,近年來,大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像濟南、鄭州、西安,原來規模不是很大,但是近幾年確實發展比較快。”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表示,現在各大城市都有加速聚集的趨勢,但“越來越大”之后容易產生很多問題。
在他看來,規劃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將是“瘦身健體、減量增效”的一個方向,讓一些功能觸及到周邊城市,形成更緊密的產業經濟聯系,實現空間組織方式轉型。
“國土空間規劃和都市圈規劃都強調了城市的邊界,限制城市攤大餅、不斷蔓延,這也是規劃的一個主要目的。”肖金成說。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受訪時向記者表示,目前不少特大城市包括沿黃的一些特大城市,都出現了中心城區規模過大密度過高、開發強度過高的問題,與此同時核心功能層級還比較低。“所以導致過度聚集,進而導致‘一城獨大’和嚴重的‘城市病’,也使城鄉之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兩極分化,扭曲了資源空間配置,不僅影響周邊的共同發展,也阻礙了中心城市中心城區升級提能。”
他進一步表示,通過瘦身健體、減量發展,可以實現“聚中有散”,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級,擴大都市圈、城市群的能量,從而實現中心與周邊共享外部經濟效應,實現先富帶后富的共同富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