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以“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安全韌性城市”為主題的“2021南京市長國際咨詢會議” 在南京紫金山莊舉行。會議期間,南京市代市長夏心旻與參會的中外嘉賓圍繞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提升安全發展能力,探索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徑,建設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韌性城市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聽取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在安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的先進理念,借鑒有益經驗、凝智聚力,共商安全韌性城市建設舉措。
南京市代市長夏心旻在會上做主旨演講,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主持會議。會議邀請了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魏海諾(Bruno Weill),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馮子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史育龍,美國經濟學家、《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作者帕拉格·康納(Parag Khanna),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院、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德斌,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原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鄭葉來,新加坡“規劃之父”、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原主席劉太格(LIU Thai Ker)等國內外嘉賓。
會上,中外嘉賓以安全韌性城市建設為核心展開演講,為南京韌性城市建設課題帶來了更多新思路。
夏心旻:把安全韌性城市建設作為重要目標,四大問題待解
如何應對特大城市的風險高發態勢?如何以科學規劃建設實現風險源頭治理?如何運用新技術構建風險動態管控機制?如何高效處置重大突發事件風險?
“今年,我們聚焦‘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安全韌性城市’這一主題,主要是為了探索特大城市完善安全治理、增強綜合韌性的科學路徑,助力南京進一步提升應對風險與管控風險的能力!弊稍儠,夏心旻向在場嘉賓拋出南京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待解難題。
夏心旻介紹,南京作為特大城市,具有人口分布的高集聚性、產業布局的高密集性、生產要素的高流動性、社會管理的高風險性等特征。近年來,南京持續化解風險存量,但還遠遠不夠,城市風險源面廣量大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
南京制定的“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建設“四高城市”(即高質量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300778,股吧)、高能級輻射的國家中心城市、高品質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韌性城市),把安全韌性城市建設作為重要目標。建設安全韌性城市,既是特大城市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前提。
仇保興:邁向韌性城市的十個步驟
傳統的城市防災思維企圖建造一個巨大的“攔水壩”,希望將各種不確定性拒之城外,不僅浪費極大,有時還會制造出新的脆弱性;傳統工業文明思路下的城市基礎設施的集中化、大型化、中心控制模式不僅造價高昂,而且也成為“脆弱性”的源頭。邁向韌性城市的第一個步驟,即是要轉變思想觀念。
現代城市的發展過程,面臨眾多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如極端氣候變化、城市的高機動性、技術的充分涌現、快速發展與高度國際化的脆弱性、冠狀病毒流行的常態化、工業文明導致城市生命線脆弱等。未來城市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亟待有效解決,政府應以人民為中心,綠色發展新型城鎮化,促使城市轉型。
而韌性城市是應對“黑天鵝式風險”的必然選擇,仇保興總結,邁向韌性城市可分十個步驟:一是轉變思想觀念;二是創新設計研究機構;三是制定治理方案,列入五年計劃;四是編制生命線工程分組團化改造方案;五是在每個社區、每個組團補充原來沒有的微循環;六是利用信息技術來協調各個組團和組團內的微循環設施;七是改造老舊小區,補足社區的單元短板;八是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均考慮“平疫結合”“平災結合”;九是在超大規模城市的周邊布局建設“反磁力”的“微中心”;十是深化網格式管理智慧城市建設。
魏海諾:歐盟企業期待更長期的合作
近年來,歐洲的企業在中國獲得了很好的發展。中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健康而有韌性。中國城市正在打造更為吸引國際性人才的環境,期待雙方會成為更長期的合作伙伴。
馮子健:新冠大流行應對啟示,加強和完善大城市衛生應急體系建設
新發傳染病及其引發的全球大流行是人類永久的威脅。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發生和應對,為今后加強公共衛生突發危機的應對提供了重要啟示。
未來我們如何來改進和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機制?一是要繼續推進我們國家的衛生應急管理法治建設,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要改進和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和體系。三是系統地、有計劃地為下次可能發生的或者必然發生的傳染病大流行做準備。最后,是要加強公共衛生、疾控體系建設,提升專業能力。包括人力資源的建設,要注重培育公共衛生專業的技術精英。
史育龍:以系統觀念和治理思維增強城市韌性
基于城市,特別是特大、超大城市復雜的具有生命特征巨系統的理解,要增強城市的韌性,迫切需要強化系統觀念,要以治理思維來增強城市的韌性。
城市是一個具有生命特征的復雜巨系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承載越來越多的人口、經濟、文化、創新功能的同時,自身也在不斷演進,成為復雜的巨系統。而特大、超大城市經濟體量巨大,系統結構和運行機制更加復雜,潛在的危機與風險點更多。研究城市的韌性中,系統觀念和治理思維就尤其的重要。
基于這些,史育龍提出以下四點建議:更加注重從抓應急響應到抓日常維護轉變,對重要風險隱患點做到“心中有數”;更加注重從戰備到平展結合轉變,切實完善應急防控體系;更加注重從人防為主到人防、技防結合轉變,確保重大基礎設施穩定性;更加注重從自上而下管控為主到多方協同治理轉變,優化城市空間,形成協同效應。
帕拉格·康納:互聯世界中的智慧城市
一個強國是由許多大型城市組成的,中國須通過可持續的城鎮化,擴大發展。我必須強調“可持續性”。
世界是密切聯系的,高度互聯、高度依賴。我們的資源、基礎設施、人口結構、供應鏈依舊與世界其他國家緊密聯系,彼此交織,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仍會如此。
對于城市來說,重新設計建筑,開發更多的可移動和可持續的基礎設施,以便在生態環境遭遇破壞的情況下,可以容納更多的世界人口。例如電力生產、農業和建筑方面,利用新技術,引領城市效仿。
杜德斌:構建智慧型韌性城市——如何讓城市既聰明又強壯
智慧城市使城市大腦更聰明,我們利用信息技術,使城市變的更聰明,通過各種網絡連接起來,而韌性城市使城市肌能更強壯。
韌性城市與智慧城市兩個概念的形成有不同的社會根源,側重解決的問題各有不同。我們提出智慧型韌性城市概念。如何構建智慧型韌性城市,需要四維度和四能力。四維度即從經濟、社會、治理、環境四個方面著手,四能力即魯棒性、冗余性、機敏性和快捷性。智慧型韌性城市需要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雙管齊下,需要從科技、經濟、社會、治理環境,甚至教育等多方面、多維度推進。
閃淳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安全韌性城市
有準備和沒有準備是完全不一樣的,建設安全韌性城市,我們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大量事實證明:危機事件與風險因素和社會體系脆弱性密切相關。現代安全理論認為,突發事件破壞性不完全在于災害的原發強度,還取決于人類社會自身應對各類災害表現出的抵抗能力和脆弱性。
建設安全韌性城市,我們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應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堅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依靠科技進步和信息化,讓城市更智慧、更聰明、更安全。以國家標準《安全韌性城市評價指南》為抓手,補短板、強弱項。構建新時代社會治理體制。
鄭葉來:產業數字化轉型與創新探索
在變化中堅持自我革新,對每個企業來說都至關重要。同時,數字化和流程化的管理體系是企業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關鍵保障,支撐著企業持續創新、不斷提升組織運轉效率,快速邁向全球化,加速構建可持續領先的產業。
對于智慧城市,信息技術不是挑戰。今天為止,華為在人工智能治理上應該做了接近900個項目,基本上是解決三類問題。一類問題是解決重復性勞動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解決專家經驗復制問題,最典型就是看片子,醫院里看片子;第三類問題是解決多域協同的問題。人的處理是有極限,機器處理是沒有極限的。
在企業的實際運營中,可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及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實現全場景數字化,而數字化管理體系可為企業實現創新研發、精益制造、可持續供應、精準營銷、智能服務與數字辦公等目標,進而提升組織的運轉效率。
產業總是在持續演進變化中,雖然產業的發展趨勢顯而易見,但是大多數企業在真正面臨改變的選擇時,往往缺乏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能力,從而錯失發展機遇。
劉太格:明智規劃的原則要點
城市規劃,首先是規劃,其次是工程,最后才是科技。
城市規劃要記著幾個字:價值觀、科學性。通過比較理智、客觀、科學性的規劃,把方方面面的目的體現出來。我們要尊重城市人口多少,市民的尺度感、民族文化的基因,而且要做到永恒性的、有經典韻味的城市環境。
做城市規劃要有人文學家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人文學者的心會照顧城市的生活文化;科學家的腦是組裝龐大的生活機器;一個城市對我來說是一部生活的機器,里面的零件是要很精確去配置的?墒且粋城市不僅僅是一個機器,而且是一件藝術品,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機器放在土地上,要用藝術家的眼跟土地談戀愛,在談戀愛的時候,要體現民族地方城市的文化特色。每個城市要有特色,不是靠標志性建筑,是要靠跟土地談戀愛。如果把這個做好,這個城市有外在美,有內在美,也有心靈美,就會給在這里面的居民帶來鄉愁,感覺是在健康美麗的環境里面生活。
據了解,“南京市長國際咨詢會議”已成為南京市長對話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的重要平臺,是傳遞南京國際影響力的名片。會議聚焦南京發展大局,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打造國際咨詢專家顧問資源庫和市長國際咨詢會議高端服務平臺,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發揮咨詢作用,成為南京匯聚力量、推動發展、溝通交流、合作共贏,深度融入全球發展的一個重要橋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