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祝嫣然
[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近日表示,今年我國能夠完成設定目標即實現6%以上的經濟增長,但由于去年三四季度基數較高,增速會受到一定挑戰。 ]
國家統計局將于18日發布三季度宏觀經濟“成績單”。三季度以來,受汛情、疫情等因素干擾,疊加國內能耗雙控加碼和限電、限產措施,大宗商品價格繼續沖高,經濟下行壓力有所上升,企業經營壓力加大,經濟內生動能趨弱。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分析,四季度宏觀政策將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增強有效性,做好預調微調和跨周期調節,穩定市場合理預期。前期蓄力的財政政策,將在第四季度集中發力。貨幣政策在以結構性工具為主的同時,也需兼顧總量性工具,以支持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央行可適時考慮通過降準的方式來向市場投放長期流動性。
GDP增速或回落至6%以下
第一財經研究院發布的最新一期“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49.17,自2020年5月以來首次低于50榮枯線。參與第一財經調研的首席經濟學家們對2021年度GDP增速的預期均值由上季度末的8.72%下調至8.15%,第三季度GDP增速預測均值為5.35%。他們認為,未來一個月我國經濟將面臨較大壓力,房地產調控政策、拉閘限電等舉措均將對整體經濟有所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發布2021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預判2021年全年GDP增速為8.2%左右。社科院工經所研究員李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三季度經濟總體穩定,外貿形勢持續良好勢頭,消費價格上漲壓力有所緩和,物價水平總體保持平穩,中國已走出疫情沖擊。
不少經濟學家對當前經濟形勢表現出謹慎樂觀。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主要動能,即房地產投資和出口可能共振下行,限電限產等導致供需雙收縮,滯脹風險上升。同時,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消費和制造業投資卻未能接續上,增速仍顯著低于正常水平,短期看還將維持目前偏低的水平;基建投資在財政緊平衡以及支出結構向民生傾斜的背景下仍偏低。他預計,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左右。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對第一財經稱,來自外部和內部的供應沖擊,以及內部需求的低迷,將共同拖累三季度經濟增速,預計同比增長4.8%左右,環比可能會微弱負增長。
王軍認為,鑒于當前經濟復蘇的不同步、不均衡,結構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將延續,未來持續穩定健康增長確實還面臨很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四季度乃至2022年,中國經濟有增長動能弱化、經濟增速過快回落至潛在經濟增長水平(5%~6%)的風險。供給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給約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桿高企和消費疲弱,兩方面都會限制未來經濟增長。
7、8月份多地受疫情和水災沖擊,9、10月份本是生產旺季,能耗雙控、限電限產對工業生產的拖累不容小視。9月制造業PMI由前值50.1%降至49.6%,其中生產指數從50.9%降至49.5%。限產主要集中于上游行業,進一步推升上游大宗商品價格,中下游行業利潤承壓,小型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
消費方面,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消費在疫情中受到了嚴重沖擊。疫情后,消費持續回暖,但在穩增長的壓力之下,消費實際修復進度相對遲緩,全國消費復蘇低于預期,近期的消費增速更是呈現出明顯放緩的跡象。8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萬億元,增速比上月大幅回落6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601328,股吧)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認為,消費增速難以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消費復蘇一直偏弱,兩年平均的消費增速一直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消費難有明顯改觀。
他分析,汽車類消費增速持續放緩,居民部門杠桿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制約消費支出,教育培訓、游戲娛樂、互聯網反壟斷等行業規范發展政策也將給消費和服務業帶來一些沖擊和影響。
做好政策預調微調和跨周期調節
進入四季度,高基數和經濟增長動能趨弱疊加限電等因素影響,穩增長壓力加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30日會見28國新任駐華使節時指出,我們將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有效性,做好預調微調和跨周期調節,穩定市場合理預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近日表示,今年我國能夠完成設定目標即實現6%以上的經濟增長,但由于去年三四季度基數較高,增速會受到一定挑戰,同時要為明年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做好政策銜接。
興業證券(601377,股吧)首席經濟學家王涵認為,政策應偏重中長期問題,一方面,高債務環境下,中長期貨幣政策或繼續維持寬松;另一方面,政策主線或為“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以“經濟利益”為主線轉向“以人為本”這一主線,或帶來上下游之間、下游內部行業利潤的重新分配。
貨幣政策方面,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第一財經表示,由于當前政策已經比較寬松,流動性適度,市場利率和政策利率基本相當,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市場主體信貸需求不足和銀行資本金補充壓力較大。建議加大定向工具力度,適時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適時降準,增強銀行對新動能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能力;降息可以延后,視經濟增長情況擇機采取。
前期蓄力的財政政策,將在第四季度集中發力,以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近期地方債發行已經提速,根據機構統計,第四季度將有約1.56萬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債券(主要是專項債)待發。
穩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近期一批重大基建項目已經啟動。比如,總投資5300億元的滬渝蓉沿江高鐵中,武漢至宜昌段近日開工,其他一些工程段也取得重要進展。另外國家發改委也在抓緊推動川藏鐵路在今年年底前實現全線開工等。
羅志恒表示,要加快已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執行進度,做好專項債項目準備,確保專項債發行后及時投入使用,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部署推進實施“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工程項目,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引導企業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條件。
減稅降費紅利也將加快釋放。今年在各項減稅降費新政下,國家預計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超7000億元,為了盡早讓企業充分享受這一減稅紅利,一些減稅政策執行中近期有所微調。
比如,根據國務院最新部署,近期稅務總局發文,允許企業在10月享受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而往年這一優惠政策到明年才能享受。另外研發“其他相關費用”限額的計算方法也優化,提高了可加計扣除的金額,減稅效應將更大。
在經濟波動與下行風險增加情況下,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或進一步增加。德勤中國卓越管理公司主管合伙人趙健對第一財經表示,民營企業的個體差異較大,其中不乏大量的中小型企業、成長型和創新型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在堅持落實當前減稅降費政策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可以考慮通過多樣化的渠道,積極傾聽民營企業的涉稅訴求,重點關注民營經濟在創新活動中出現的新問題,為新政策的調研和制定,以及現有政策的完善打下堅實基礎,以持續優化民企的稅收營商環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