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七牛云主辦的“Go+ Together”Go+1.0發布會舉行。七牛云創始人兼CEO許式偉發布了Go+1.0版本,并啟動了Go+開發者基金會。七牛云希望通過推動Go+成為數據科學“大爆發時期”的通用語言,推動數據科學的廣泛應用,參與并記錄人類工程技術文明的發展歷史。
Go+是一種基于Go的通用語言,融合了工程開發領域的Go、數據科學領域的Python,以及編程教學領域的Scratch,是一種集三者為一體的開發語言。
去年7月,七牛云首次提出Go+,填補了國人開發者在數據科學領域的空白。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打磨,Go+1.0面世。目前,Go+1.0已經能夠為工程使用,而且語言的使用門檻做了進一步的降低,更接近自然語言,1.0的門檻甚至比Python更低,使得Go+ 更適合STEM教育的場景。
數據與數據科學是下一時代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如今來到了數據科學的“大爆發時期”。
七牛云判斷,在這一時期,數據科學將從有限領域、有限數據規模的計算,發展為全領域、大規模數據,且隨處可見的一種能力。即未來,在云端、智能手機、嵌入式設備等所有存在“計算”的地方,都存在數據科學。
在數據科學的“大爆發時期”,數學軟件、通用語言、大數據、深度學習將成為四大主要基礎設施。由于“大爆發時期”的全領域、大規模、隨處可見的特性,上述四大主要基礎設施所在的領域,都將或者已經迎來了深刻變革。
以通用語言為例。盡管如今在數據科學領域,Python已經成為數據科學家們使用的主流語言,但由于其腳本語言的局限性,存在運行效率低、開發門檻高(需要與C語言結合)等問題,難以成為數據科學“大爆發時期”的主要基礎設施。
相比于腳本語言,靜態語言如C、C++、Java、C#等更有利于工具做靜態分析、有利于性能優化及代碼可讀性,是更有韌性的、可以穿越周期的語言。在數據科學“大爆發時期”,擔當基礎設施角色的通用語言一定是一種靜態語言。
由于這一時期中,智能隨處可見,因此這一通用語言需要較低的開發門檻。語法設計最為精簡,學習門檻也最低的Go便成為首選。七牛云在Go的基礎上針對數據科學領域的計算特性做了適當優化,設計了完全兼容Go、學習門檻更比Go更低、能夠更簡潔地支持數據云上語法的開發語言Go+。
Go+能夠統一程序員和數據科學家,具有更簡潔的數學運算語言文法支持,同時支持靜態編譯為可執行文件,也支持編譯成字節碼來解釋執行。是一種適用于大型軟件工程和工程開發,且適用于數據科學“大爆發時期“的開發語言。
同時,由于Go+開發門檻低的特性,能夠被少兒開發者所接受,也可以作為編程教學語言使用。
許式偉表示,Go+的愿景是“三位一體”,即融合工程開發的Go、數據科學領域的Python、編程教學領域的Scratch,以Python之形結合Go之心,讓工程師處理數據不需要學習新的開發語言,讓初學者學習編程、開發作品的門檻更低,讓任何商業、組織、個人的決策,都可以受益于數據科學的進步。
Go+從語法設計、代碼能力、數學表達能力等方面做了優化,解決了上述問題,成為了充分貼合數據科學“大爆發時期”時代背景的編程語言。
現如今,所有的行業都需要互聯網化,這意味著社會對工程開發的人才需求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工程人才的培養需要更為高效的方式,工程開發的入門門檻需要更低。Go+順應了工程與教學一體化的時代需求。
不僅工程開發人員,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師的人才需求也有了爆發式的增長。但目前社會上缺乏有效的數據科學家的培養體系,從工程師中招聘、培養數據科學家是非常理想的方式。Go+也順應了工程與數據科學一體化的時代需求。
上述兩個時代趨勢的結合,就是編程語言三位一體的發展方向。Go+是目前第一個順應“三位一體”發展潮流的編程語言。
對于開發Go+的初心,許式偉認為,編程語言是人類發展兩千年后才出現的,是更高階的文明密碼。編程會成為人類文明的基礎設施,因為它改變了人類記錄工程技術的方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