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網10月25日發布“雙減”工作試點地區典型案例,介紹了北京市、上海市、沈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等9個全國“雙減”試點最新進展。
其中,北京市原有各類培訓機構壓減比例60%。上海市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21.73%,從業人員減少3.5萬人。
長治市2019年下半年以來實現了學科類培訓機構“零新增”。鄭州市已復課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2月31日學費無法清零的,10月25日前必須退還相關費用。
此前不久,教育部召開了全國“雙減”試點地區工作推進會,系統總結試點工作成效及經驗做法,全面分析問題與挑戰,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任務。
會議指出,各試點地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對照中央要求和試點目標任務,還存在一定差距,各試點地區要充分認識試點工作存在的問題,堅持目標導向,加大工作力度,加強改革創新,務必取得更大實效。
北京:市屬媒體、公共場所等全面停播培訓廣告
北京市介紹,出臺“1+1+3”規范標準(“1”是建立預付費資金監管機制、“1”是加強辦學許可證管理、“3”是明確辦學培訓的規范標準),研制“營轉非”、“備改審”方案,以政策突破解決治理難題。
線下學科類無證機構壓減率98%,原有各類培訓機構壓減比例60%,無證機構動態清零的區12個。累計對120多家機構予以通報、對多名教師調離教師崗位,對多家違規企業頂格罰款1500余萬元。
從嚴從快大力整頓校外培訓營銷亂象,市屬媒體、公共場所等全面停播培訓廣告。
制定學科類培訓機構退租工作的指導意見,幫助機構渡過難關。落實“一企一策一專班”要求,要求機構“應退盡退、能退盡退”,指導學生家長通過消課、退費、訴諸法律等方式妥善解決退費難問題。
上海:學科類培訓從業人員減少3.5萬人
上海市介紹,上海市大幅壓減培訓機構數量,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21.73%,從業人員減少3.5萬人。
強化培訓資金有效監管,出臺《上海市民辦培訓機構培訓資金管理指引》,建立“教育部門排摸機構—銀行監測機構賬戶并對非常規開支進行預警—多部門聯合約談、分類處理”的存量培訓資金監管機制。
建立“跨界公益互助機制”,由被動的機構停業應對轉為主動的提前儲備公益資源,已形成超過14億元的公益互助課程庫,為學生“消課”創造了條件。
沈陽:168名培訓機構教師進入中小學
沈陽市介紹,開展為期3個月的第一輪專項治理,重點治理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未經審批開展培訓、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等重點問題,堅決做到檢查到位、督促到位、整改到位、處罰到位。
指導校外培訓機構做好從業人員的轉崗、分流、解除勞動合同等工作,目前已妥善解除勞動合同138人,將168名校外培訓機構優秀教師招聘到全市各中小學任教。
加強宣傳引導,召開全市培訓機構負責人會議,約談130家重點機構負責人。
廣州:引導機構轉型或良性退出
廣州市介紹,針對機構數量過多,轉型退出指引不清晰的問題,做到邊壓邊改,破立并舉。以“逐個排查、逐項整改、一家一檔、一治一案”的工作原則,出臺“營轉非”、機構轉型和終止辦學三個指引,引導機構轉型或良性退出。
強化超前思維和主動改革思維,做到校外培訓機構風險監管“三早兩必談”(“三早”即早發現、早應對、早處置;“兩必談”,即大型機構必談、有經營困難機構必談)。建立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機制,以出臺司法建議書的形式解決治理過程中衍生的場地租賃、學員退費、勞動糾紛等問題。
成都:劃分紅色、橙色、黃色、藍色四個風險等級
成都市介紹,建立全市規范校外培訓風險防控專項工作日報告制度,充分發揮各區(市)縣和市級部門特別是鄉鎮(街道)、村(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以及中小學校等作用,組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風險隱患再排查工作,全面摸清本區域校外培訓機構的基本情況和風險底數。根據具體風險隱患情況,劃分紅色、橙色、黃色、藍色四個風險等級,分片包干,對紅色和橙色風險等級的培訓機構實行“一人一機構”對接方式,做到心中有數、有變即見,落實管控責任。
鄭州:10月25日前必須退還相關費用
鄭州市介紹,經審慎研判,自10月11日起,在“兩禁止、兩消減”(禁止招新生、禁止再收費;消減存量課程、消減社會矛盾)前提下,組織校外培訓機構有序復課。
各區、縣(市)成立工作專班,聚焦12項重點內容,針對資質、場地、師資、培訓內容、收費、公示等關鍵環節,開展集中整治。今年以來,共排查校外培訓機構5307個,下發停辦通知書2612份。
修訂完善學科類培訓機構設置標準,調整專兼職教師比例、數量,進一步提高準入門檻。聯合教育、金融、公安、銀行等部門,加強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建立學費專戶、嚴控賬戶最低余額和大額資金流動。
對各區縣(市)規模前十的培訓機構逐一約談,堅決杜絕“退費難”“關門跑路”發生。已復課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12月31日學費無法清零的,10月25日前必須退還相關費用。
長治:兩年來實現了學科類培訓機構“零新增”
長治市介紹,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已全面啟動規范審批體育、藝術類之外的培訓機構工作,兩年來實現了學科類培訓機構“零新增”。目前,正在部署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壓減數量。
國慶假期,各縣區在確保有證有照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停止培訓的同時,加大對無證照黑機構的查處力度,全市共查處11所,當場封閉關停。
組織市發改、教育等部門開展調查研究和成本測算,研究制定學科類培訓機構政府指導價相關政策。
組織專門隊伍對主城區校外培訓機構廣告進行清查,撤除墻體廣告69處,LED屏廣告2處。
威海:發現違規培訓立即關停整改
威海市介紹,組織教育、文旅、體育等部門分頭研究推進學科類文化藝術類、體育類培訓機構監管,制定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
成立專家組,對學科類與非學科類校外培訓項目存疑的機構進行集中審核界定。
按照“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工作機制,對全市568所培訓機構開展多輪次、全覆蓋式督導檢查,發現違規培訓的立即關停整改。
推行第三方資金監管和風險儲備金相結合的監管模式,嚴控賬戶最低余額和大額資金流動,強化收費風險管控,防止培訓機構出現“卷款跑路”。
南通:“一對一”引導注銷或轉型發展
南通市介紹,明確由體育、文廣旅、科技等部門對相應的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審批。
成立校外培訓機構學科類、非學科類鑒定專家組,組織多輪專家鑒定培訓會。
強化存量治理,制定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驗收標準。采用分片包干制,“一對一”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政策宣講,引導其注銷或轉型發展。
建設南通市“雙減”一體化大數據管理平臺,融入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系統,統一校外培訓機構監控設備,打通市場監管、公安、教育等數據庫,實現對機構證照信息、學員信息、教師信息等進行預警和24小時全天候監管。確定資金監管方案,將培訓預收費納入資金監管平臺,實行一課一劃賬。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