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國際奧委會與北京冬奧組委10月25日同步發布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防疫手冊(第一版)》(下稱《手冊》)。在《手冊》發布后,北京冬奧組委疫情防控辦公室副主任黃春就《手冊》相關問題向媒體做了解答。
在北京冬奧會的整體防控方案中確定了“非必要不來華”等6個原則
記者:《手冊》是在什么背景下發布的?為什么要制定這個《手冊》?接下來會進行調整嗎?
黃春:當前全球新冠疫情仍然在蔓延,形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個背景下舉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將給主辦城市帶來疫情輸入和傳播的風險。所以必須要制定防疫手冊,讓所有涉奧人員共同遵循防疫準則。
現在的《手冊》是第一版。這一版就是先告知所有的來華人員,他們需要提前準備些什么東西。10月到12月,北京將舉辦國際系列測試賽、國際訓練周和測試活動,都是按照冬奧會賽時防疫標準進行的。通過這些賽事,我們會了解到更多的情況,并不斷完善《手冊》,充實內容。
今年12月份《手冊》將推出第二版,也是最終版。第二版在每個大原則下,很多細節將會說得很清楚。這之前還要考慮全球疫情的形勢,不斷地進行分析研判和風險評估,并做出一些防控措施的調整,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手冊》。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制定《手冊》的依據是什么?
黃春:防疫手冊的制定是由北京冬奧組委、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中國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商討來制定的。
制定《手冊》以中國的防疫政策為主,在北京冬奧會的整體防控方案中確定了六個原則:一是非必要不來華的原則;二是分類管理原則,即運動員接種新冠疫苗“應接盡接”,其他境外人員來華則是二選一,打了疫苗免隔離,不打疫苗就一定要接受21天的集中隔離;第三是閉環管理原則,境外人員入境中國之后,要全程接受閉環管理;第四是應急處置原則,發生突發事件如發現新冠陽性病例,盡快按照預案控制疫情;第五是常態化防控原則,就是必須要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等一系列的常態化防控措施;最后是動態調整原則。根據疫情形勢的變化、政策的調整、疫苗接種覆蓋率效果綜合來評判,由專家對疫情形勢進行分析和風險評估,動態調整相關的防疫措施和要求。
記者:請舉例介紹下《手冊》有哪些特色?
黃春:《手冊》發布后,需要所有涉奧人員認真閱讀,認真領會,而且必須要嚴格執行,約束自身行為,履行自己的防疫責任。《手冊》更加突出的重點就是新冠疫苗接種,要求所有來華的人員在入境之前必須完成全程疫苗接種,不單是要求境外人員,國內的涉奧人員都要求全程接種。
另一方面是閉環管理。北京冬奧會的閉環管理更加嚴格。但這個閉環管理不是完全限制涉奧人員的活動自由,它是在閉環的大區域里,通過閉環內專用的交通工具,涉奧人員可以在駐地、場館、場館之間包括三個賽區之間流動。強調的是必須在一個閉環管理的區域內流動,與社會面隔開。
北京冬奧組委會給運動員、教練員包括官員等在閉環區域內提供一些良好、舒適的體驗。比如說提供一些特色的餐飲和零售商品,設置咖啡廳、健身房和其他休閑娛樂的設施等。
閉環管理就是通過交通工具在這些閉環點連線移動進行活動和工作
記者:請您介紹下什么叫閉環管理?
黃春:閉環管理就是境外來華的人員,從入境進入海關后開始體溫篩查,經過核酸采樣,然后直接通過專用的交通工具送到奧運村或簽約酒店。每個奧運村和簽約酒店,都是一個獨立的閉環。
從入境到抵離,交通、餐飲、住宿、訓練、比賽,包括媒體的采訪,形成了多個閉環點,通過交通工具在這些閉環點連線移動進行活動和工作,就是一個完整的閉環。
記者:如何進行賽區間的閉環管理工作?
黃春:以交通為例。北京冬奧會配備了足夠的大巴車、中巴車、小客車,還有高鐵,在交通沿線乘車過程中,包括作息安排,都是有特定的防護要求。
另外,北京冬奧會安排涉奧人員乘坐專用的車輛,不能乘坐社會公共交通工具,這是一個底線,不能脫離閉環。
記者:《手冊》中針對出入境管理有哪些要求?
黃春:說到出入境管理,這是大家最關注的一點,我國對出入境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從遠端開始,涉奧人員確定參加北京冬奧會后,一定要在來華前14天進行健康監測,包括體溫檢測等。第二個方面是要求在來華14天前完成了全程疫苗接種。第三個在來華前96小時之內,要做兩次核酸檢測。另外,在飛機旅途中,要求戴N95口罩,除了餐飲盡量不摘口罩,要盡可能地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交談等等。
涉奧人員進入中國海關完成健康聲明及核酸采樣后,不必在機場等候結果,直接由專門車輛送到住所,但在結果沒出之前不能離開房間。檢測結果陰性者,享受免隔離政策。如果檢測結果為陽性,則對其進行復檢,復檢依然是陽性者,有癥狀人員將在指定醫院進行隔離治療,無癥狀陽性人員,則在專門指定場所進行隔離。
涉奧人員進入閉環管理后,每天要健康監測測體溫,每天要做核酸檢測
記者:核酸檢測有怎樣的要求?
黃春:涉奧人員進入閉環管理后,每天要健康監測測體溫,另外就是每天要做核酸檢測,但是要求不同,境外人員包括為境外人員服務的國內工作人員,是按照境外人員同等的閉環管理的要求去做,每天要進行一次咽拭子檢測。而閉環外圍的服務人員,隔天做一次核酸檢測。一旦發現陽性,我們能夠及時地捕捉到,及時控制疫情的蔓延。
記者:《手冊》是如何定義密切接觸者的?
黃春: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8版,有一個關于密接的判定,但這與《手冊》里的定義略有不同。總體判斷密接的一個標準是發現感染者癥狀出現的前兩天,或者核酸標本采樣前兩天的時間段里,與感染者近距離接觸在一米的范圍之內,并逗留15分鐘以上。其他參考標準包括是否有有效的口罩防護,監控視頻資料等,還有就是通過每個代表團、每個競賽團隊、媒體團隊新冠聯絡官掌握的依據,綜合來判斷是否為密接者。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楊許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