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作曲家譚盾創作的二胡協奏曲《火祭》,在音樂節上首次演出。
10月12日,歌劇《浪子的歷程》中國首演。
成立于2020年的新古典室內樂團,獲得本屆音樂節青年音樂家獎。
上海交響樂團獲得年度藝術家稱號。
《自然頌歌》將巴洛克音樂與現代劇場藝術完美結合。
公益兒童音樂會現場,琴童演繹圣·桑名作《動物狂歡節》。
10月24日,為期16天的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正式落下帷幕。本屆音樂節以“大師與紀念”為主題,匯集國內頂尖交響樂團、音樂家呈現經典的同時,一批優秀的中國青年音樂家登上音樂節廣闊舞臺。從巴洛克到新當代,從西方到東方,從歌劇、交響樂到流行、跨界,從劇院、音樂廳到潮流聚集地、時尚地標,從線下到線上,共呈現了24場精彩音樂會。
值此閉幕之際,新京報重新帶領大家回顧這屆類型豐富、風格多元的精彩音樂節。
開幕
百名黨員,唱響時代贊歌
本屆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以“在燦爛陽光下”為主題,由指揮家張國勇攜手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BMF節日樂團與蘭州音樂廳合唱團合力呈現。
與往屆開幕音樂會不同的是,當晚音樂會舞臺上,交響樂團中的每一位演奏員,胸前都佩戴著鮮紅的黨徽。這一百位演奏員來自全國21支交響樂團和機構,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BMF節日樂團,由北京國際音樂節攜手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合力推出。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以“劃時代”來形容這支樂團的組建,“樂團里所有音樂家都是黨員,從弦樂到木管和銅管聲部,甚至包括豎琴和打擊樂聲部,全部由黨員演奏員組成。這說明中國交響樂團在近20年飛速發展,我們做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足以寫入史冊的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從策劃到樂團成形,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BMF節日樂團的成立,凝結著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以及全體音樂家的誠意和努力。從初期篩選符合聲部要求、同時兼具黨員身份的演奏家,到組織排練,再到樂手之間形成藝術默契,每一個環節都得以順利進行。
大師與紀念
東西方作曲家,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北京國際音樂節作為一個立足中國、接軌世界的藝術機構,在過去的23年中遵循國際慣例,圍繞音樂家誕辰和逝世紀念年策劃推出了一系列精彩演出,從名震史冊的貝多芬,到歌劇雙子星瓦格納、威爾第,再到理查·施特拉斯、伯恩斯坦等近現代音樂巨匠,都曾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舞臺的主角。
2021年,適逢斯特拉文斯基、馬勒、維瓦爾第、圣·桑等多位西方作曲家的紀念年,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大師與紀念”為主題,以交響樂、室內樂、歌劇和電影交響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紀念巨匠們。北京國際音樂節藝委會主席余隆介紹:“今天的所有音樂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而音樂史上的諸多大師,就是我們的巨人,是古典音樂文化的根基,紀念他們就是在不斷夯實我們每一代音樂家腳下的路。”
在過往多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集中上演大師名作的基礎上,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特別推出了以東西方作曲家對話的方式紀念大師的系列音樂會。首先,在指揮家黃屹執棒中國愛樂樂團呈現的郭文景交響作品音樂會中,上演了郭文景在21世紀創作的4部多種體裁的作品,全面展現了郭文景對于現代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的探討。其中,為女高音和管弦樂隊而作的《遠游》四樂章版本更是在本場音樂會上完成了世界首演。
“如戲人生·廣州交響樂團演繹圣·桑與陳其鋼交響音樂會”上,指揮家景煥與廣州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家徐惟聆、柳鳴共同呈現陳其鋼與圣·桑的音樂對話,展現東西方音樂家對于“浪漫”的不同定義。“生活的歌唱——紀念馬勒逝世110周年暨丁善德誕辰110周年藝術歌曲音樂會”上,上海交響樂團在指揮家楊洋的帶領下與歌唱家袁晨野、黃英,小提琴家柳鳴和大提琴家朱琳,將觀眾帶回1911年,共同紀念馬勒的離世和中國老一輩作曲家、教育家丁善德的誕辰,東西方藝術歌曲和經典交響篇章聯袂呈現。
萬眾期待下,音樂節閉幕音樂會,譚盾與斯特拉文斯基的名作同臺上演,這兩位作曲家相隔一個世紀同臺對話,為觀眾們完整展現了關于“現代”的不同定義。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作曲家譚盾創作的二胡協奏曲《火祭》也首次演出,一部新作品在濃厚的對話氛圍中被鐫刻上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烙印。
古典與新銳
《浪子的歷程》中國首演
“對話”縱覽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同時,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呈現歌劇、室內樂、芭蕾音樂等多種方式繼續著對大師的紀念。芭蕾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廣州交響樂團在音樂會上相遇,向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致敬。午間音樂會上,紀念皮亞佐拉的吉他與單簧管旋律肆意流灑。在三里屯紅館,紀念斯特拉文斯基、維瓦爾第的主題音樂會與時尚潮流不期而遇。
斯特拉文斯基歌劇《浪子的歷程》在面世七十年之后,終于在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上海交響樂團的聯合制作下,以“雙城首演”的形式,完成了精彩的中國首演。作為中國第一個專業古典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對于中國古典音樂市場的最大影響無疑在歌劇領域。在短短二十年間,北京國際音樂節就上演了超過50部歌劇,其中還包括近30部歌劇的中國首演。
在“引進經典”取得矚目成就后,一系列銳意、鮮活、充滿當代風格的新銳歌劇或音樂劇場作品在過去幾年也是高頻推出。正如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著名指揮家余隆所說:“如果僅僅是做一次文藝匯演,那么音樂節不足以稱之為‘節’。它需要不斷創新和具有前瞻性地藝術策劃帶給大家超前的藝術體驗。”
年度藝術家
十年京滬合作成就佳話
在以“生活的歌唱”為主題,紀念馬勒逝世110周年和丁善德誕辰110周年的音樂會開始前,北京國際音樂節組委會執行主席鄧榕與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向上海交響樂團頒發了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年度藝術家”榮譽。這也是上海交響樂團繼開幕音樂會及歌劇《浪子的歷程》中國首演后,在本屆音樂節呈現的第三場演出。自1999年至今,上海交響樂團先后十次登上音樂節的舞臺,許多佳作都是中國首演,如《古雷之歌》等。
青年音樂家
期待更多新人樂團“踏浪”而來
一直以來,北京國際音樂節都在不斷扶植與支持青年音樂家。
2017年,正式創立了“雀巢杯-青年音樂家獎”,以此為青年藝術家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為他們提供國內最優質的平臺、資源和舞臺,為他們搭建起走向國際舞臺的橋梁,青年音樂家獎的頒發也是每年北京國際音樂節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
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期間,藝術總監鄒爽還宣布了2021年“雀巢杯-青年音樂家獎”的獲獎者——新古典室內樂團。成立于2020年的新古典室內樂團,在2021年1月8日的首演音樂會上演奏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敦巴頓橡樹園》和科普蘭的《阿巴拉契亞的春天》。今年該樂團為北京國際音樂節帶來三套四場演出,在曲目的選取與設計上,也讓人眼前一亮。
北京國際音樂節創始人、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表示,“我們需要新人與后浪們加入進來,以金郁礦和新古典室內樂團成員為代表的年輕藝術家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未來能夠支撐音樂行業的重要力量,正因為有這群年輕的藝術家,這個行業才會有希望。”
多元藝術追求
打破古典音樂固有觀演模式與距離
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依然繼續聚焦中國青年音樂人才。音樂廳內,青年小提琴家柳鳴與恩師、著名小提琴家徐惟聆同場亮相,分別演繹圣·桑的兩部小提琴協奏曲。而在三里屯紅館,“00后”指揮家金郁礦和由他創立的新古典室內樂團以室內樂的方式展現勛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這兩位具有革命意義的作曲家的名作,充分體現年輕音樂家對音樂事業的熱情與真誠。
2020年BBC青年音樂家大獎的獲獎者、年僅17歲的青年打擊樂演奏家張放,攜手打擊樂演奏家王昇霖、張弘金及鋼琴演奏家陳李安然在紅館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鼓舞世界”打擊樂音樂會。多元的藝術追求,對音樂事業的執著成為了本屆音樂節期間青年音樂家留給觀眾的最大驚喜。在北京國際音樂節藝委會主席余隆眼中,年輕一代的音樂家是中國音樂事業不斷進步的希望,“這一代音樂家與國際上的同齡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中國的音樂事業未來屬于年輕人,世界將因為這些年輕人而矚目中國。為他們搭建平臺,鋪設道路,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責任所在。”
在城市潮流地標三里屯紅館舉辦演出,不只是為青年音樂家提供個性化平臺,也打破古典音樂固有的觀演模式與距離,將更多元與前沿的音樂形式以新潮的方式帶入都市生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擔任導演打造的《自然頌歌》,將巴洛克音樂與現代劇場藝術相結合,借由環保這一熱門話題,探討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另外,流行歌手成方圓與樂隊一同呈現的拉美金曲,讓觀眾足不出戶感受南美風情,成為北京國際音樂節對世界音樂的又一次展示。除此之外,由諸多熱愛古樂的青年演奏家組成的恰空古樂團,以一場巴洛克作品音樂會致敬維瓦爾第,帶領觀眾重回300年前的音樂會現場。剛誕生不久的中國愛樂大提琴重奏團以12把大提琴演繹了皮亞佐拉名作《天使組曲》,用特殊的配置展現南美音樂與大提琴的別樣魅力,也是向探戈之父皮亞佐拉致敬。
公益推廣
與院校聯手為青少年搭建藝術平臺
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北京音樂廣播攜手打造的午間音樂會,在今年迎來了更豐富的節目編排,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桑植民歌、張家界(000430,股吧)陽戲,到舒伯特、馬勒的藝術歌曲經典,再到古典吉他、新古典室內樂團的室內樂重奏,北京國際音樂節為市民創造一次次與古典音樂邂逅的機會,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就在身邊。
在北京國際音樂節“公益日”中,兩套四場兒童音樂會在紅館和中山音樂堂舉辦。音樂童話《咪咪嚕迷失記》將音樂與童話繪本結合,以音樂童話的形式為孩子們打開古典音樂世界的第一扇大門。新古典室內樂團和四位經招募考核而產生的琴童共同演繹圣·桑名作《動物狂歡節》。對大師的敬意從年輕一代音樂人傳遞到孩子們心中。
“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國際音樂節還推出了公益子項目——京港澳青少年音樂藝術嘉年華。值得一提的是,在閉幕式前一天,京港澳青少年交響樂團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音樂廳,與著名指揮家楊洋、小提琴家呂思清、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共同呈現了一場成果展示音樂會。隨著匯報音樂會的結束,本屆嘉年華順利落幕,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音樂文化品牌與專業音樂院校的強強聯手,為三地青少年搭建了優質的藝術平臺。三地青少年通過此次線上及線下全方位的學習和實踐,讓他們深深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嘉年華的順利舉辦,也推動了京港澳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采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主辦方供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