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胥會云
“上海指數”綜合指標體系框架、2021年版《上海手冊》正式發布。經歷了世界近現代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的中國,正努力為全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坐標系。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以“應對氣候變化 建設韌性城市”為主題的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暨首屆城市可持續發展全球大會開幕式大會舉行。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在氣候變化和各類不確定性的沖擊下,超大城市尤其需要加快韌性城市建設。
世界城市日是聯合國首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日,也是第一個由中國政府倡議并推動設立的國際日,旨在促進國際社會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攜手應對城市面臨的挑戰。
“城市承載了全球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人類的美好家園(博客,微博),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領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戰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表示。
應對氣候變化主戰場
目前,中國基本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都市圈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這一體系成為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提升了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
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影響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共同命運的重大問題。城市作為人類生產與生活的聚集地,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同時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災害風險的高發區域。隨著全球變暖,各國城市正日益受到氣候變化相關挑戰和災害的影響。特別是受極端天氣事件影響,不可預測的災害風險給城市發展帶來的挑戰日益增多。
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挑戰,城市需要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也需要采取創新舉措,全面系統提升城市韌性,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看來,韌性城市是指城市社會能夠應對未來挑戰,提高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對人口增長,更適宜居住,同時又能提高生活質量的城市。
因此,韌性城市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的關鍵要素是碳中和城市、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應對氣候變化和災害的城市。”鄭時齡說。
而在一個超大城市里,要實現韌性城市的目標,就更為復雜且具有挑戰。
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目前常住人口2400多萬,且各類要素高度集聚,各種流量相互交織。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同時,上海正著力打造韌性城市,加快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體現之一,就是探索建立城市生命體征指標體系,更好發揮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作用,讓城市更有序更健康更安全。
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上海市簽署了共建超大城市精細化建設和治理中國典范合作框架協議。王蒙徽表示,住建部與上海市將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世界城市日為平臺,共同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探索創新應對氣候變化的路徑和方法,為世界超大城市精細化建設和治理提供中國經驗。
碳中和城市的中國經驗
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是中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但中國的城鎮化,目前還面臨一個新的目標——碳達峰、碳中和。
“學界基本判斷是,2035年前后中國城鎮化水平會達到75%,我們還有1.5億~2億人要進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說,考慮到中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這也意味著,2035年前后,中國的城鎮化會處于人口、碳排放兩峰疊加的階段。
在他看來,發達國家的減碳是在城鎮化相對比較穩定的時期進行的,而中國是在城鎮化繼續發展的同時實現減碳的艱巨任務。也因此,接下來這10~15年的窗口期里,中國要盡快形成綠色技術體系,推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城市是減碳的主陣地,但目前城市建設的增量和存量都面臨著挑戰。比如,未來1.5億~2億的新增城鎮人口需要新增住房建筑,同時存量的9億城鎮人口也要改善居住質量。
對于中國接下來的城鎮化進程,既要實現雙碳的目標,又要應對氣候變化,建設韌性城市,多重目標的疊加,使得中國需要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進而對他國形成借鑒。
針對當前城鄉建設當中存在的“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問題,10月21日發布的《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從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建筑、綠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統解決思路。
王蒙徽表示,當前,應對氣候變化處于關鍵時期,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形勢愈加嚴峻,迫切需要將各方共識轉變為具體行動。我們將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進一步堅定決心,加大力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色低碳發展為路徑,系統增強城市安全韌性,積極應對和防范化解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挑戰,推動城市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
“上海指數”《上海手冊》正式發布
發源自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世界城市日,是我國政府在聯合國推動設立的首個國際日。自設立至今,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
在6年后回到“始發地”的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發出了更強的“上海聲音”——“上海指數”綜合指標體系框架、2021年版《上海手冊》正式發布。
作為全球首個以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治理“五位一體”理念為基礎框架設置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體系,“上海指數”綜合指標體系框架將成為一個集成性應用工具,用于評估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進步水平,推廣“以人為本”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
“上海指數”是根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新城市(300778,股吧)議程》等權威國際文件,基于聯合國人居署提出的《全球城市監測框架》研發形成的。由一項綜合指數和若干主題指數構成。其中,綜合指數衡量城市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總體進步水平。主題指數則與城市日主題、城市發展熱點等議題結合,側重對特定領域的評估。
“上海指數”里包含了核心指標和適應性指標,核心指標覆蓋全球各類城市,穩定通用于不同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的城市;適應性指標則根據城市量級和規模分類測算。相關指標覆蓋教育、交通、基礎設施、就業、社會保障、公眾參與、污染物排放、公共空間、應急響應等領域。
《上海手冊》即《上海手冊-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由聯合國人居署、國際展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編。自2011年以來,上海與人居署、國展局按照“五年總編,每年報告”的模式共同修編《上海手冊》,圍繞年度主題,遴選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和治理等領域的優秀案例進行匯編,中國和上海的相關案例均有入選。
2021版《上海手冊》是在回顧過去5年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經驗基礎上進行的第三次總體修編,主題為“城市可持續發展:以綠色低碳推動包容性增長”。手冊呈現了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案例,還針對城市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政策建議,交流近年來城市實踐的新經驗,傳播城市發展的先進理念,為城市管理者和相關規劃專業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鑒。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迪米特里·科肯切斯表示,2021版《上海手冊》把包容性視為解決城市問題的核心。基于現實生活案例研究的成功方法,為發展更具可持續性、包容性和氣候適應力的社會出謀劃策。
聯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行主任麥慕娜·謝里夫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氣候危機帶來的挑戰為合作和創新提供了機會。今年世界城市日活動是人居署與中國合作伙伴密切合作的又一里程碑。期待《上海手冊》、“上海指數”能夠廣泛分享,更好推動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希望上海展示更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最佳實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