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2021年廣州市民營經濟服務大會暨“民營企業服務周”啟動儀式在廣州市隆重舉行。備受關注的“2020年度廣州市民營企業創新案例”也同期揭曉,星河灣《全面可視化的星河灣4.0標準現場管理項目》獲評最佳創新案例,也是房地產領域唯一一個獲獎案例。星河灣集團常務副總裁郝玉龍先生出席啟動儀式。
▲星河灣集團常務副總裁郝玉龍先生(右二)上臺領獎
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雷彪,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李陽春,廣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世彤等領導,與廣州市促進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各區代表、有關商協會代表、民營企業代表等共同出席儀式。
“2020年度廣州市民營企業創新案例征集”活動,由中共廣州市委統戰部、廣州市工商業聯合會、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聯合發起。經過由知名學者、傳媒專家和廣州市著名企業家組成的“超級評審團”評審,在眾多申報案例中,通過“南方+”網絡投票,結合“超級評審團”的打分,最終評選出10大最佳創新案例和10大優秀創新案例,權威性高、影響力廣、專業性強。
這是廣州市首次從民營企業創新案例的角度來評價企業的創新能力。通過深入挖掘民營企業中技術、服務、管理、模式等優秀創新案例,積極引導廣州民營企業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創新動能。評出的優秀創新案例有很強的示范和推廣價值。
憑借在管理實踐上的積極創新,星河灣《全面可視化的星河灣4.0標準現場管理項目》獲評10大最佳創新案例。這是政府、社會各界對星河灣品控管理的高度認可。
狠抓品質是行業共識,但如何有效落地是關鍵。
星河灣進入4.0時代后,以“打造全行業最高人居標準”為目標,開始全面實施星河灣4.0標準。
工程項目管理由于涉及人員、材料、工序眾多,時間跨度長,空間跨度大,過程具有隱蔽性。而且,《星河灣4.0標準》遠超普通行業要求,代表著全行業的較高水平,因此,將《星河灣4.0標準》這樣一個高標準全面貫徹到位,就需要強大完備的管控體系。
星河灣抓住“現場管理”這一關鍵環節,通過系列管理創新,將整個生產中的整個過程、所有要素實現可視化可量化,通過后臺的實時監測、大數據分析,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實現有效的全面質量管控。
星河灣可視化管理具體分為4部分。
1.施工過程可視化
通過制作樣板,在大面積施工前,樣板先行,保證品質要求完全可視;通過實施旁站制度,相應負責人在關鍵部位或關鍵工序施工過程中現場旁站監督,保證關鍵節點品質完全可控;通過“一戶一檔”的影像記錄,保證生產過程品質完全可溯。
2.專業技能可視化
建立全面培訓體系與完備的考試體系,實現員工對品質要求的視覺上的條件反射,和企業對員工專業技能的全面了解可控。同時倡導積極的品質文化,實現企業全員對品質文化的認同。
3.生產要素可視化
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對不同層級不同專業人員在工程現場的工作時間標準作出具體要求,以保證對產品的關注;特定原材料在進場前,要求前置驗收;對各類生產檢測工具要求標準化,隨時抽查。
4.效果評估可視化
檢查標準數據化,避免個人主觀判斷;效果評估數字化,通過星河灣自主研發的星河灣工程管理系統(APP),將數據匯總到APP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了總部對項目的全周期實時監測,動態把握。
通過實施《全面可視化的星河灣4.0標準現場管理》,星河灣建立了有效的品控體系,取得了顯著效果,具有良好的行業示范效應。
星河灣集團自創立以來,就堅持以品質為立身之本,堅持高質量發展,“工匠精神”已經在星河灣員工的心目中深深扎根。2018年,隨著以星河灣半島項目為代表的系列產品日益成熟、日趨完善,無論是整體環境、設計理念還是工藝細節,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星河灣進入了4.0時代。
在2018年度年會上,星河灣集團董事長黃文仔先生指出,星河灣4.0時代,必須實現從工匠精神到工匠體系的升級,讓“工匠精神”變成活生生的、系統性的要求、標準和方法,形成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全面可視化的星河灣4.0標準現場管理”作為一個強大完備的管控體系,保障了星河灣4.0標準的完美落地。同時,星河灣系列架構和運營機制同步優化,讓每個部門、每個人的責權更加清晰,活力得以更充分釋放,整體協作能力極大提升;團隊力量得到全面充實,組織戰斗力顯著增強,產品品質進一步提高,市場反應良好。
▲廣州星河灣半島
通過高標準、好工藝、嚴管理,星河灣已經從企業管理層面構建起全面的工匠體系,為企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上海星河灣
▲汕尾星河灣
因此,星河灣這一現場管理模式,具有較高的行業示范意義。自星河灣4.0標準實施推廣以來,在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每年逾百批次全國各地政府部門、同行企業慕名而來參觀交流、洽談合作,學習星河灣集團4.0標準實施要點和經驗。
獲獎是激勵,更是鞭策。星河灣將以此次獲獎為契機,積極擔當,進一步推動管理創新工作,深耕星河灣“工匠體系”,為建設美麗城市貢獻星河灣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