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號平臺是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依托21財經客戶端建設運營的財經內容聚合平臺和財經創作者社區,廣泛邀請全國財經機構、專家及頭部自媒體入駐。“南財號薦讀”定期精選平臺優質熱文,以饗讀者。
申請入駐南財號
來 源丨南財號·“國民經略”
作 者丨凱風
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正在邁向教育強省。
近日,《廣東省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發布,提出深入實施“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這份規劃在高等教育方面有諸多亮點:
1、推動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水平大學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范圍;
2、提升廣州、深圳地區高校建設水平,高標準建設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廣州交通大學等高校。
3、大力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加快推動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等港澳高校來粵辦學。
4、支持珠三角其他城市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快籌設大灣區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等高校。
5、支持汕頭加快打造區域教育高地。支持汕頭、湛江打造特色鮮明的高校集群,推進汕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等圍繞海洋科學、生物學、化工、石油、食品、紡織、生物醫藥等學科專業領域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
……
這意味著什么?
廣東以何建設教育強?
其一,未來,廣東或有11所“雙一流大學”。
明年,第二批雙一流高校建設名單即將公布,雙一流大學即將迎來5年一次的大洗牌,有大學晉級自然也有退出。
目前,廣東已有5所“雙一流大學,全部位于廣州。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2所一流高校,以及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及華南師范大學3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根據規劃,2022年,廣東將推進1-2所高校入選雙一流高校。這其中,綜合實力突出的華南農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概率較高。
面向更長遠的未來,南方醫科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醫科大學也有望晉級雙一流高校建設范圍。
其二,廣東將新建一批高校,廣州、深圳、東莞、中山等地均有覆蓋。
根據規劃,建設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廣州交通大學等高!涌旎I設大灣區大學、中山科技大學等高校。
這其中動作最大的當屬深圳。
作為中國經濟第三大市,深圳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經濟實力遠遠不相稱,不僅至今雙一流高校掛零,而且大學生人數在排在全國末位,甚至不及一些普通二線城市。
因此,深圳不惜耗費重金,引進港澳及內地的名校在深建設分校,同時大建新一批高等院校。
當然,東莞、佛山、中山、珠海等地也紛紛提出建設一批高校,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東莞的大灣區大學。
能以大灣區來冠名,這體現東莞這個制造強市對于一流高等教育的必得之心。目前,大灣區大學已經動工建設,力爭2023年實現招生辦學。
其三,港澳高校紛紛在珠三角建分校,助力大灣區打造國際教育高地。
港澳高校綜合實力位居世界前列。根據QS2022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躋身前100,而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分別位列第260位、407位。
所以,港澳高校挺進珠三角,不僅有利于提升大灣區整體的教育實力,而且有助于廣東教育與國際接軌。
目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經正式招生,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于2022年開始辦學,其他高校也正在籌備或建設之中。
其四,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粵東西北地區的湛江、汕頭兩地被委以重任。
根據規劃,支持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特色鮮明的高校集群,推進汕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圍繞海洋科學、化工等學科培育高層次人才。
近年來,廣東構建了“一核一帶一區”的發展新格局:珠三角是核心區和主引擎,粵東粵西為沿海經濟帶,粵北則為生態屏障。
根據相關規劃,廣東將支持沿海經濟帶發展海上風電、核電、綠色石化、海工裝備等產業。
所以,汕頭、湛江兩地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也在于此,以高?蒲辛α,服務于沿海經濟帶發展,擔起粵東、粵西沿海兩翼發展的重任。
廣東為何要拼命建大學?
廣東雖然收獲了無數個“第一”,但在高等教育上只能稱為“大省”,而非“強省”,與北京、上海、江蘇等均存在一定差距。
數據顯示,廣東坐擁150多所高校、4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但只有4所211高校、5所雙一流大學。
相比而言,北京擁有34所雙一流高校,江蘇15所,上海14所,而四川、陜西、湖北也都比廣東多。
廣東雖然在校本專科學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但?粕剂私咏话耄瑫r在校研究生數量不及一些教育強省。
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全省在校研究生人數為15.47萬,而同期北京、上海和江蘇分別為43萬、22.6萬和26.6萬,而湖北也超過了20萬。
根據規劃,到2025年,廣東預期研究生在校生人數達到24萬,相比2020年增加55%,這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同時,作為制造大省,廣東正在擔起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從傳統的加工制造產業向高新產業的全面轉型,更離不開高學歷人才的支撐。
雖然孔雀東南飛效應依舊,無數大學生從全國各地奔赴廣東,但作為第一大省,廣東有必要主動培育更多高端人才。
所以,從經濟強省到教育強省,廣東需要全方位“補課”,一場高校大建設不可避免。
聲明:本文由21財經客戶端“南財號”平臺入駐機構(自媒體)發布,不代表21財經客戶端的觀點和立場。
本期編輯 楊喜肥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