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技術的發展,詐騙手段不斷升級,詐騙分子也將黑手伸向校園。
為更好在校園群體內宣傳反詐知識,提高防范意識。11月15日下午,由法治日報社、中國經濟傳媒協會主辦,螞蟻集團協辦的“無詐校園”媒體沙龍在京舉行,十余名主流媒體有關負責人、反詐技術專家等共聚一堂,針對當前校園詐騙的主要現狀和態勢、技術手段能否破解校園反詐難題、如何做好校園反詐宣傳等問題展開討論。
隨著詐騙手段不斷升級,大學生已成為詐騙的易感人群。螞蟻集團前三季度反詐數據顯示,18到24歲青年學生在被騙者中占比近4成,刷單返利、“殺豬盤”、注銷校園貸、網絡游戲虛假交易、冒充電商物流客服等常見騙局屢屢出現在校園。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被騙外,還有少數大學生受騙局誘惑成為詐騙實施人。
法治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邵炳芳表示,大學生社會經驗較少、防范意識薄弱,絕大多數學生在詐騙發生后不愿求助社會和家庭,進而導致自己越陷越深,“網絡宣傳就是營造社會輿論,人人參與、人人重視,反詐宣傳也要深入到人心、人性,需要專業人士參與,需要與詐騙分子斗智斗勇。”
防范校園詐騙案件發生,需要通過互聯網新技術,為學生織好防范騙局的守護墻。
螞蟻集團反欺詐資深專家楊斌認為,平臺可以利用技術能力,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一方面通過密集的反詐宣傳和警醒工作,在看到有風險苗頭時不斷提示和勸阻學生,另一方面針對較高風險的交易行為,采取相應攔截措施,盡可能避免學生的資金損失。此外楊斌介紹,螞蟻集團還在通過由公安部刑偵局、國家反詐中心指導發起的“無詐校園-校園防騙計劃”,借助防騙公開課、AI防騙碼等形式深入校園,幫助青年學生樹立防騙意識。
隨著反詐技術的不斷更迭,騙子的詐騙手段是花樣頻出。中新經緯執行總編輯、副總裁王全寶現場表示, “提高預防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這種意識之后,無論遇到什么情況,你心里潛意識就不會觸碰這個東西”。和訊網副總編輯李占鋒認為,大學生群體第一次掌握自己的經濟大權和財務大權,不能完全阻擋其投資理財的熱情,但一定要認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有1萬非要追求10萬的收益,就會容易掉入配資、P2P、高利貸、黑市的陷阱。
“那些騙子也是認真學習,認真做策劃,做預案的,魔高一尺就需道高一丈,防范宣傳工作真得比他們更高明才行。”中國青年報社體育部、校園部主任曹競現場分享了一些關于校園詐騙的現實案例,并建議可以創作更多喜聞樂見的反詐短視頻呈現給大學生,把重要知識點劃出來,反復講給他們聽,幫忙大學生及時止損。
短視頻在校園反詐場景中如何發揮作用?快手科技副總編輯夏江認為,“性感的外表+有趣的靈魂”是短視頻傳播的特點,通過人傳人實現大量的社交傳播。快手也正通過與公安部門、媒體協會聯動,利用平臺優勢,針對性生產傳播有影響力的內容。
此外,針對媒體如何更好在校園群體展開宣傳引導,人民網(603000,股吧)黨政采訪部主任申亞欣、央廣網財經事業部高級總監胡立善、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市場品牌中心總經理王奇等與會嘉賓一致認為,要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獨特性做定制化報道,要用生動的新聞講好案例故事,發揮群眾的創造力,如反詐短視頻大賽,調動全民力量反詐。同時主流媒體之間應進一步通力合作,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和范圍,最大限度預防校園電詐案件發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