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北京市召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61場新聞發布會。
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潘緒宏介紹,首都嚴格進京管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對進(返)京管理有關措施進行了調整,已于11月13日新聞發布會進行了發布,17日零時起將正式執行。
公路檢查站進(返)京政策
潘緒宏對公路檢查站進(返)京政策進行說明,即:人員進(返)京,須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北京健康寶”綠碼;14日內有1例以上(含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所在縣(市、區、旗)旅居史人員嚴格限制進(返)京;環京地區通勤人員,在該措施執行后首次進(返)京須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此后每次進(返)京持14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即可;14日內有陸路邊境口岸所在縣(市、區、旗)旅居史人員非必須不進(返)京。
潘緒宏表示,北京警方將認真落實上述要求,堅持“逢車必查、逢人必核”,切實筑牢“外防輸入”第一道防線。同時,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充分考慮群眾出行需求,進一步強化對進(返)京車輛、人員的服務保障工作。
針對未持有48小時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進(返)京群眾,為做好服務救急工作,北京警方會同相關部門,在13條進京高速臨近北京的服務區,設置了核酸檢測點。群眾在該檢測點核酸采樣,須填寫承諾書,承諾按要求落實相關防疫措施后,持核酸采樣回執,檢查站予以放行。
13個服務區核酸檢測點
↓↓↓
京臺高速萬莊服務區,大廣高速牛駝服務區,京禮高速大海陀服務區,京藏高速官廳服務區,京新高速沙城服務區,京港澳高速涿州服務區,京昆高速淶水西服務區,京哈高速香河服務區,京滬高速徐官屯服務區,京津高速白古屯服務區,京秦高速三河服務區,京平高速薊州服務區,京承高速金山嶺服務區。
潘緒宏表示,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服務群眾的救急措施,這些檢測點條件有限,群眾來回折返檢查站和服務區,既容易導致道路交通擁堵,也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便,因此建議市民群眾進京前,提前做好核酸檢測,以減少等候時間。
鐵路車站進京
發布會上,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疫情防控辦公室客運組主任崔巍介紹,自2021年11月17日0時起,對乘車進京旅客進行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查驗。查驗范圍為到站為北京、北京南、北京西、北京北、北京朝陽、北京東、順義西、懷柔南、大興機場、清河、八達嶺等33個北京地區車站,發站為京外的旅客。對17日0時前購買的有效車票,退票時均不收取退票費。
持進京車票旅客在進站前須出示 48 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及“北京健康寶”綠碼,對無有效核酸檢測證明或“北京健康寶”異常的進京旅客,拒絕進站乘車。
乘坐飛機進京
發布會上,中國民用航空華北地區管理局副局長任超忠介紹,華北民航各單位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人物同防”的各項措施,把好進京航班運行的每一道關口、每條防線,筑牢首都疫情防控安全屏障。
首先是進一步加強進京航班管控。根據民航局部署,各航空公司本著從嚴從緊的原則,按照首都嚴格進京管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的相關要求,及時取消了發生本土疫情的相關地級市直達北京的航班,削減了出現中高風險地區的省會城市至北京的航班,每天只保留1班,并嚴格控制客座率不超過75%。
同時進一步加強前端查驗。根據民航局要求,各航空公司、各機場對所有進京航班旅客,登機前嚴格測溫、查驗“北京健康寶”,非綠碼及有異常情況的旅客,一律勸阻登機。按照首都嚴格進京管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的相關要求,民航部門將對所有進(返)京旅客查驗登機前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確保安全。針對老人、兒童等無單獨使用手機號碼人員,民航局與北京市協調,進一步明確了相關查驗措施,確保了政策的落實落細。
任超忠提醒近期選擇乘機出行的旅客,出行前一定要提前了解出發地和目的地的疫情防控要求,出行過程中提高自我防護意識,配合機場、航空公司做好相關查驗工作。
環京地區人員通勤精準高效查驗
同時,為適應環京地區人員通勤需求,北京警方根據近年來的進(返)京人員信息,建立了通勤人員數據庫,庫內人員首次查驗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后,14日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均有效,在通過檢查站時,庫內人員身份信息與衛健部門核酸檢測結果實時對接,實現精準、高效查驗。對不在庫內的通勤人員,進京時可向檢查站工作人員提供環京地區居住證明、在京工作證明、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通過通勤人員身份確認后,納入數據庫管理。此外,對環京地區進(返)京公交車輛,在有條件的檢查站外圍,前置設立臨時查控點,對乘車通勤人員提前核查,快速通過檢查站;對生活物資和應急保障車輛等,開通綠色通道,提高通行效率。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航 楊緒軍 李典超
監制:童曙泉
編輯:車社
推薦閱讀
中方將采取哪些措施落實中美元首共識?外交部回應
降為低風險區,北京昌平宏福苑社區解封!
視頻會晤結束,超3個小時!
中美元首舉行視頻會晤!都談了什么?現場視頻來了
近期熱門視頻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北京日報視頻號,歡迎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