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學東在第十九屆《財經》(博客,微博)年會“《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上表示:未來15年我們在制造業將面臨著雙向受壓的局面。疫情爆發以后,產業鏈供應鏈的變化,對我們來說是挑戰和機遇并存。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學東
“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高端市場進行壓制,一些發展中國家與我們爭奪中低端市場。”陳學東談到當下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時表示“我們已經是制造大國,但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還存在很多不足。”
如何才能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我們的制造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陳學東從幾個方面進行了解讀:首先是自主創新能力方面,諸多重要工業領域的關鍵裝備還不能完全自主,對外依存度較高;其次是工業基礎薄弱,一些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三是資源能源利用率低,制造業單位能耗GDP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四是信息化與傳統制造業融合方面還要進一步加強。
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陳學東建議我們必須要強化產業基礎、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陳學東:尊敬的各位嘉賓,同志們,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受《財經》的邀請給大家做一個“提升企業自主產業創新能力,推進工業強基和質量品牌建設”的報告。
報告分為五個方面。首先,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提出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要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十九大上又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制造強國是我們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中國夢的重要指標之一,其內涵有六個方面,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要進一步提升,二是產業結構要進一步優化,三是制造業產品質量和品牌要進一步提升,四是要用綠色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五是供應鏈能夠實現自主可控,六是體制機制得到進一步優化。
未來15年,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比較復雜,一方面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高端產品對我們壓制,另一方面一些發展中國家同我們爭奪中低端市場,我國制造業面臨雙向受壓的局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也出現了變化,縱向縮短,橫向趨于區域化,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
我們目前是制造大國,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達到26.6萬億元,但大而不強,整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2019年工程院組織專家對26類代表性制造業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11類產業世界領先或先進,15類產業與世界制造強國差距大或巨大。
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品牌中國的必由之路是工業強基。工業基礎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重要基礎工藝、工業軟件、質量技術基礎。工業基礎是制造業產品質量性能的重要標志,是我國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只有工業強基,我們國家的制造強國目標才能實現。總書記在2019年中央第五次財經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發揮兩個優勢,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今年3月份,我國發布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并對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以及落實雙碳目標、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等做出了部署。
我國的制造業目前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研發投入少,科技創新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低,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二是工業基礎薄弱,一些重要領域的高端基礎件依賴進口,比如大型盾構機主軸軸承,電動汽車電液轉向架;部分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壽命和可靠性不高,壽命大概只有發達國家最好水平的30%,短板問題突出;質量效益指數低,缺乏國際知名品牌。三是資源能源利用率低。制造業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6倍,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四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水平亟待提升,部分企業仍在進行數字化“補課”,數字化、網絡化制造尚處在初級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還在剛剛開始探索。
我國制造業之所以存在上述不足,我們分析大概有幾個原因:
第一,我們科技創新長期以來處于跟蹤模仿,自立自強不夠,自然科學領域很少提出重大科學問題,技術領域原創性重大技術成果和變革性成果不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學研融合機制還沒真正形成。第二,缺少頂層設計,工業基礎研究重視不足,產業鏈發展不協調,整機、系統、成套設備與工業基礎發展相脫節。第三,工業基礎研究前期積累不夠、后期投入不足,不能滿足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第四,產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究不夠,科技與經濟融合不足。全世界技術創新活動一般遵循三個階段,一旦從基礎研究到產品實現之間的中間環節弱化,技術創新鏈條就會發生斷裂,科技經濟兩張皮就會出現。1999年以后,我國工業部門科研院所轉制,大多無力從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導致技術創新鏈條一定程度出現斷裂。第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尚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我國企業開展共性技術研究的基礎條件差,制約了基礎條件改善和創新能力提升;技術創新動力(310328)后天失調,不愿也不敢在高風險的長線研發項目中投入過高;企業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保護欠缺,侵權成本過低、追責門檻過高;企業技術人員待遇偏低,造成我國企業難以聚集高層次人才;質量技術基礎投入不足,缺乏質量人才。第六,高校對科技經濟融合、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支撐不足。
下面我介紹一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在工業強基方面的經驗做法。一是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工業基礎,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保護本國制造業;二是重視科研與產業的緊密結合,建立弗朗霍夫研究院等共性技術研發機構,加強行業共性技術供給,確保工業基礎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政府、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合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四是重視多學科交叉融合、協同攻關;五是重視生產工藝的創新,工藝創新對產品創新的研究經費占比較高;六是重視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把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大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投入,占領質量品牌競爭制高點;七是重視整機企業與零部件、基礎材料、先進工藝研發生產企業穩定的供需關系;八是建立全面系統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制造業產業升級輸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力。
我來自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我們集團有四支力量,一是包括30家轉制院所的突出研發優勢,二是擁有11家設計院的勘察設計能力,三是包括中國一拖、中國二重、中國恒天在內的重大裝備研發制造基地,四是豐富的國際化經驗,服務全球160多個國家。我們集團的戰略定位是鍛造國機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多年來,我們集團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促進工業強基和質量品牌建設方面進行著不斷探索,有以下幾方面經驗和大家分享:
一是重視產業技術基礎能力提升,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著力解決重大裝備基礎領域的短板弱項,服務國家重大工程。二是重視轉制院所行業引領作用,持續穩定支持轉制院所開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促進基礎研究和產品實現有效銜接,勇做原創技術"策源地";三是重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成為產業鏈"鏈主",集聚高端生產要素,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驅動產業鏈轉型升級;四是重視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精品工程,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重視企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在技術高地上構筑高峰,在優秀團隊中產生領軍人才。
未來15年是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我們必須要提升產業基礎、做好質量和品牌建設。下面我從體制機制創新、研發機構建設、優秀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幾點建議。
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分類施策,形成可持續推進機制。二是進一步創新機制,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包括: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話語權,發揮轉制院所作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鼓勵龍頭企業成為產業鏈主、帶動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國家給予經費支持或稅收優惠,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培養一批“專精特新”隱性冠軍,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造重點領域特色產業集群等。這是最近11月份國務院剛剛出臺的《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國家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會進一步提升,在我們國家產業基礎提升和產業鏈現代化過程中發揮重要力量。三是對標世界一流、加強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極端條件、高精度、高穩定性、可靠性計量與檢驗檢測技術,健全國際、國家、團體標準體系,建立質量分級制度,開展高端品質認證,加快中國標準“走出去”,培育檢驗檢測認證知名品牌。
研發機構建設方面,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未來產業鏈,建立健全共性技術研發機構。鼓勵轉制院所回歸公益,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為國家在解決關鍵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鼓勵大型企業集團組建重大裝備創新聯合體,聯合高校、院所、主機和零部件企業,形成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良好生態。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支撐企業技術創新,參與企業項目凝練,幫助企業分析問題背后的科學技術問題,并結合自身優勢,開展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
優秀人才培養方面,我們要大力培養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企業家都是有戰略引導作用的。我們要在企業中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科學家精神與企業家精神融合的戰略科技領軍人才,要培養具有科學家素質的工程師和工程師修養的研究員,要“工學結合”為企業培養輸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如果我們把這幾個方面人才都培養好、使用好、尊重好,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就一定會大幅提升。
總之,工業基礎薄弱是我國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品牌中國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制約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為此我們需要從體制機制創新、研發機構建設、優秀人才培養等方面協同發力,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工業強基與質量品牌建設。
我就匯報到這里。謝謝大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