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技術,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新興科學技術門類,是國家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科學技術的前沿,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大國重器,是國際競爭的焦點!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童慶禧在第十九屆《財經》(博客,微博)年會“《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童慶禧院士表示,我國到現在為止已經發射了將近300顆左右的衛星。其中,對地觀測仍然是航天遙感的重點,這類衛星數量占我國發射全部衛星的1/3左右。包括氣象、海洋、陸地資源、環境探測等對地觀測衛星,和北斗導航衛星、通信衛星以及地面系統相融合,形成強有力的對地觀測系統,在調查資源、監測環境、防災救災、預報天氣、監測海洋、研究氣候變化、服務于智慧城市、保障農業生產、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講主要是想談談航天信息技術,特別是航天對地觀測方面在國民經濟和生活中的作用。首先我大概談這么幾個問題。
航天信息技術特別是衛星遙感是新基建的重要內容,因為航天對地觀測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最重要的前沿科學。此外,遙感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撐技術,因為我們的對地觀測會取得大量的數據,所以遙感一直是國家須臾不可或缺的技術,它能應用到很多方面。
建設航天強國是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里面特別提出的。中國正在從航天大國逐漸走向航天強國。2019年全球發射衛星發射火箭,中國占第一位,我們成功發射了31個衛星,總計發射數是33顆。目前我們國家已經擁有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環境衛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
非常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國家的商業遙感。民營力量支持的遙感衛星現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我們建立多個觀測站,在中國北京站、三亞站進行接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看得非常細,地面達到了0.5米的分辨率,正向更高的分辨率進軍。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很特別的衛星,它的運行軌道高度是在36000公里,這36000公里的地面分辨率達到50米,在地球上在世界范圍內可以看到500公里×500公里,可以觀測到很多細微的地方,比如云的結構等等,這是非常有用的。
從國際上來看,衛星分辨率逐漸在提高,七十年代最高分辨率只有100米和70、80米,現在基本在0.5米1米。紅顏色的是中國最近發射的一些衛星,這里面有國家的也有民營企業的衛星,這是布達拉宮,這是英國倫敦的倫敦眼,這是日本開奧運會的時候運動場的情況,斑馬線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這就是我們國家的衛星。
由于衛星取得的數據具有大數據性質,具有宏觀性、多源性、真實性、實時性、客觀性、海量性,通過信息的挖掘可以把各類專題信息提取出來,供國民經濟或國家建設各方面應用。我們現在可以接收100多個衛星,通過我們的地面站,我們可以接收大量的數據。
航天衛星對經濟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2020年航天經濟的總量達到3850億,它可以促進其他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環境,亞洲在全球是增長最快的,中國又是亞洲增長最快的,形成了大量的民營企業,他們在我們國家衛星的對地觀測獲取數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是北京21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北京2號衛星星座。它最重要的特點是現在可以做到衛星在上面可以超敏捷地對地球進行觀測,比如對長江一帶的觀測,目前國內外的衛星很少能做到這樣的水平。長光公司可以研制和制造衛星,F在他們已經有31顆衛星在軌工作。這是今年3月份長光衛星觀測到的,分辨率非常高,可以對各種熱點事件進行快速訪問。珠海歐比特(300053,股吧)公司已經發射了10顆在軌衛星,并且準備要發射34顆衛星,形成了大量的衛星星座。還有航天宏圖(688066,股吧)是發射以雷達為主的衛星,這是北京市周邊的形變,紅色的是形變每年沉降最厲害的。我們看這兩個地方,一個是通州副中心,一個是北京的首都機場,大量的建設造成地面的沉降,會造成一些安全威脅。上海也是這樣,可以監測和預報地面的動態,紅顏色是陸家嘴(600663,股吧),還有虹橋交通樞紐。
遙感技術可以對國家的土地資源、農業、城市、森林、生態環境、天氣、海洋、災害、氣候變化進行大量觀測,最重要的是保障了國家安全。通過衛星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哪些土地是減少的,哪些是增加的,這對我們了解家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今年8月26號自然資源部發布的第三次國土普查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的耕地和十年之前減少了14萬平方公里,我們的林地增加了57萬平方公里,這就是了解我們國家的動態,非常重要。在全國森林面積最大的10個國家中,中國并不是最大,但是在人工林增長最快的10個國家中,中國增長是最快的,這對碳達峰、碳中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形成了大量的碳匯。我們還能監測一些災害事件,例如藍藻的爆發。我們不僅可以了解藍藻在湖面的覆蓋情況,更重要的可以追蹤哪些地方是造成藍藻形成的陸地上的來源,對我們治理是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
這是北京建成區的發展,可以看到逐年的變化,從1978-2010年北京市建成區的變化增加了11倍,促進了經濟發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長江三角洲中紅顏色、藍顏色、黃顏色是城市的覆蓋,我們在長江三角洲幾乎找不到重要的耕地了,珠江三角洲也是同樣的道理。晚上可以看到燈光。同時也能看到整個地球的變化,這是東北亞地區最重要的京津冀、長三角、首爾圈、東京都。中國有很多城市,每個城市都是亮點,通過這個可以了解經濟,這是城市的燈光。北京上海已經是國際化大都市。根據城市的燈光照明輻射來看經濟發展,基本成一種線性關系。
中國和國外通過遙感可以了解農作物的長勢,進行作物的估產。提前了解我們的產量,這對我們進行市場的配備、對于期貨交易非常重要?梢钥吹竭@是對2014年中國主要省份的糧油產量的預估。此外也可以預測全球,美國玉米產量最高,中國水稻產量最高,中國小麥產量最高,美國大豆產量最高,這是我們的主要進口來源,這都是我們提前通過遙感來了解它的長勢,預測它的產量。
最后我想說,遙感技術,特別是航天遙感,包含了航天技術、計算機技術、大數據科技、物理學、數學、地學、生物學等,它是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的新興科學技術門類,是國家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科學技術的前沿,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大國重器,是國際競爭的焦點。
我國到現在為止已經發射了將近300顆左右的衛星,這些衛星1/3是研究地球,了解我們居住的環境。地球觀測仍然是航天遙感和航空遙感的重點,空間對地觀測的數量占我國發射全部衛星的1/3左右,并且和北斗導航衛星、通信衛星以及地面系統相融合,形成強有力的對地觀測系統,在調查資源、監測環境、防災救災、預報天氣、監測海洋、研究氣候變化、服務于智慧城市、保障農業生產、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人類在地球上面臨著三大任務,怎么上天、怎么入地、如何下海。毫無疑問遙感技術是人類探索自然、研究地球、探索外太空、經略海洋的一個重要科技手段。我國已經發射了氣象、海洋、陸地資源、環境探測衛星。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向外太空進軍,已發射了多顆嫦娥月球探測衛星、天問火星探測衛星,已經開始建設自己的空間站。我們也一定會向更深的地球、更深的海洋、更遙遠的星空邁進,中國人一定會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奇跡,謝謝大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