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智庫21世紀資管研究院舉辦了“2021中國消費金融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暨《中國消費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會”,邀請了來自監管、學術、行業的專家及高管共同探討,監管趨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消金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作者 / 吳霜
研討會上,21世紀經濟報道資深記者、21世紀資管研究院總監方海平對《2021中國消費金融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進行了深度解讀,并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金融監督管理相關部門負責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浙商銀行原行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進行點評。
《報告》提出了消費金融可持續發展五大原則:第一,客戶適當性原則,避免客戶過度負債;第二,價格合理性原則,不以單一暴利為目標;第三,信息透明性原則,明示利率和風險;第四,隱私保護性原則,重視用戶的數據安全;第五,產品服務普惠性原則,廣泛利用技術手段,切實服務市場需求。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消費金融市場仍在不斷擴大,在資產和負債兩端,消費支出形成的杠桿都并不高,居民部門仍有較強的消費上升空間。在面臨長期機遇的同時,也要關注短期風險,杠桿率上升速度快將帶來債務風險,尤其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緩,消費支付意愿有所下降,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消費金融信用風險可能會有所暴露,需要保持一定的關注。
金融監督管理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消費金融關注小微企業這一方面值得深入挖掘,近些年來,無論是人民銀行還是銀保監等監管部門都出臺了很多支持及規范發展的政策。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認為,規范發展是消費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消費信貸規模的擴張,一些年輕人的消費需求被過度刺激,借款人多頭共債問題不斷出現,個人信息泄露、虛假營銷問題日益凸顯,潛在的市場風險有所增加,需高度重視。
浙商銀行原行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強調,靠貸款不能改善生活質量,消費金融只解決了資金使用時的時間錯配問題,消費金融應更加考慮為合適的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即為有還本付息能力的人提供貸款,而不是給客戶提供超越其還款能力的貸款。消費信貸不是普惠金融。
在之后的行業專題環節,來自興業消金、招聯消金、馬上金融、杭銀消金、平安消金的多位資深行業高管共同圍繞消金行業的價值觀、定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政策建議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興業消費金融股份公司董事長鄭海清站在整個行業長期發展的角度對消費金融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在可持續發展上,鄭海清表示,興業消金采用了國際認可的ESG標準,努力踐行社會責任,讓更多非優勢客戶獲得普遍化的金融服務。他以興業消金具有特色的線下業務為例,興業消金存量業務的客戶中,有半數都是已婚的自雇人士或個體工商戶,對他們的服務,實際上使整個家庭都受益。另外,在商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平衡方面,興業消金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政策,推出了“興才計劃”,兩年多來幫助了3萬多個家庭,很多都在“老少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
他表示,消費金融公司應該是最關心借款人未來利益的機構,因為只有借款人未來越來越好,消金公司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他強調,“消費金融機構如果不關心客戶未來利益,而只追求眼下短期利益,將會損害整個行業的聲譽。”
招聯金融總經理章揚清圍繞他的理念“普應適可而止,惠則永無止境”指出,當下消費金融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匹配不同金融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應找準合適的節奏,加強有效供給。從需求端看,介于小微群體、個人消費者之間的個體戶群體已突破1億戶,他們對日常資金周轉需求比較大,但尚未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務。金融監管部門可以鼓勵有能力、有意愿的持牌機構,加強對個體戶的有效供給和普惠服務。
馬上消費金融黨委書記曹景泉認為,消費金融的下一步發展要處理好4個關系:在鼓勵居民消費的同時避免誘導過度消費、在確保長尾客戶金融服務供給的同時審慎風控、在快速發展消費金融的同時注重精準性與適度性、在對行業抱有信心的同時為未來的嚴峻形勢與風險沖擊做好準備。
杭銀消費金融總經理金毅表示,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有沒有自主可控的獲客能力,有沒有精準畫像的風控能力。他認為,未來機構還需要多關注市場風險波動,多進行壓力測試,增強風險抵御能力;并且在數據的應用及共享上增強合作,共同推進信用環境的構建。
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認為,消金公司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同業授信、拆借等,部分頭部公司也有發行金融債和ABS,但總體來說融資渠道相對較少、融資成本也相對較高。同時,消金公司未來是否可以涉足小微貸業務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她表示,社保、個稅等數據信息的共享對數字化轉型和提升線上風控管理也至關重要。
此外,會議上還成立了中國消費金融可持續發展聯盟。未來各家消費金融公司將在基礎建設、客戶獲取、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展開更多的合作和討論,共同助力消費金融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