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30日召開的2021“海絲論壇”暨節能環保國際論壇上,瑞士EBP咨詢中國區負責人、總部項目主管付饒表示,在供應鏈全球化的今天,出口導向型的經濟至關重要,供應商與廠商若現在不成為本行業的先行者,將被行業淘汰。
付饒稱,瑞士的減碳目標較中國要更進一步,前者預計于2050年達至碳中和,2030年促使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半。“這需要全社會、工業企業的參與,在當下全球性共識與資源極度匱乏的大背景下,世界經濟體都將成為循環經濟,而如何培育新經濟的新增長點也為當下的議題。”
循環經濟本身并不復雜
付饒表示,循環經濟是對立關系,原材料與能源在循環過程中通過閉環、原料的后處理、維修再利用等以實現最小化資源廢物的產生與排放,最大化產品原料的使用率,從而產生更多的經濟效率。
“循環經濟本身并不是很復雜的內容。”付饒解釋,歐盟更看中可持續設計,即在設計階段中80%的部分都處于循環狀態。中國目前在推進的則是共享數字化,以及服務替代產品。
付饒表示,歐盟循環經濟進程較長,從2015年開始,歐盟推行公布第一個循環經濟行動計劃,2020年更新了第二個版本,歐盟希望通過循環經濟達到綠色發展的目標。與此同時,歐盟針對循環經濟本身也推出了一系列標準,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付饒以瑞士EBP為瑞士聯邦鐵路局提供的方案為例,具體說明了企業的減排計劃。
“瑞士是全球鐵路密集非常高的國家之一,人們偏好搭乘火車,鐵路運輸是最主要的運輸方式之一。”付饒稱,瑞士聯邦鐵路局是瑞士最大的采購商,去年的碳排放量為11.6萬噸。在瑞士希望于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的背景下,瑞士聯邦鐵路局希望提前十年,即在2040年達到企業供應鏈間接排放的碳中和。
她指出,此案例的一個難題是,如何在減排對商業沖擊與商業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可控的成本,幫助瑞士聯邦鐵路局在2040年達至碳中和目標。
付饒說,在共同分析的基礎上,最終的結論是,瑞士聯邦鐵路局需要即刻將碳中和與低碳目標滲透到工業管理中,要求其供應商在設計產品的環節中,考慮到碳中和。“國家鐵路局是大型采購商,它能夠發揮部門的杠桿作用,而在技術更新層面中,國家鐵路局需要與供應商聯手合作。當下或許需要花費更多的預算,但在未來的時間內,通過技術改造更新,單一的商業風險得以避免。”
“在供應鏈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希望有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供應商與廠商必須考慮如何節能減排,如若不然,將會被行業所淘汰。”付饒稱。
政府應在公共服務方面走在前面
低碳減排是一場全社會領域的運動,各個主體必然參與其中。
付饒認為,從整個低碳減排的重心來說,電力、建筑行業等在各方面都推動著技術創新的實現。工業有可持續設計、創新的商業模式可以促進共享,這不僅是減排降碳,在運營模式和成本上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推動綠色低碳的發展。
中國可持續能源的發展與數字化的利用,逐步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中國的光伏成本已經非常低,數字化對于流程有很多優化的作用,不僅可以減排降耗,還對整體社會的運作和生產中的成本、效率等都有改善和推動作用。
付饒表示,結合歐洲經驗,面對“雙碳”目標帶來多層面的系統性變革,要在政府的投入和引導下,拓寬系統邊界。
目前,中國有關部門已經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低碳社區的建立等。結合歐洲典型的案例,比如瑞士的一些工業園區,在園區設計初期和更新的時候,就考慮哪些工業有共生作用,能夠為當地的低碳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我認為在公共服務方面,政府的一些工作應該走在前面。”她說。
企業的ESG發展同樣重要。“雖然國內很多企業都做ESG報告,但ESG方面匯報工作是遠遠不夠的。“付饒指出,企業要從經濟、社會、環境等角度更加可持續地發展,此工作需求非常小,但在真正落實后便得以窺見企業長遠發展風險和未來路徑,從不同的角度尋找減碳和碳排放節省空間,促使企業發展與國家、世界發展大趨勢吻合,適時進行調整和制定具體路線。
對于在“雙碳”目標給中國帶來經濟、社會、政治、社會治理層面的系統性變革的大背景下,將會催生何種完整系統的立體化市場需求,付饒表示,歐洲與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談及低碳,我認為要拓寬系統邊界,即不僅局限于各自的領域,而是將系統邊界打開,政府在其中需要進行很大一部分的投入與引導。”
她指出,歐盟在此方面目前已采取非常多的措施,中國國內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如建立低碳社區。“瑞士有一種‘2000瓦’社區,即整個小區在建立時就綜合考慮到如何達到能源與碳排放的優化。同一邏輯在工業園區也同樣適用,也就是考慮哪些工業有共生作用,能夠長期推動當地的低碳發展。”付饒認為,在公共服務方面,政府需要做一些前鋒工作。
(作者:胡天姣 編輯:李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