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教授,復旦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做客百度財經、天眼查獨家“硬觀點”直播間。
直播的1個半小時的時間,兩位專家解讀了百度財經、天眼查聯合發布的《大健康時代新機遇:未來生活的前置思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水平和趨勢、現有養老金制度的形成和設計原理、未來發展走向等諸多問題予以解答。兩位教授深入淺出的解讀,吸引了25萬多觀眾直播觀看。本次直播在經濟觀察報、正和島、金融界、丁香園等媒體平臺同步進行了直播。
智慧養老技術需加強人文關懷,產品服務應結合老年實際需求
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養老相關企業數量持續增加,近5年增速較快。養老產業近5年融資達60億,智慧養老企業發展迅猛,全國相關企業已超5300家。報告調研也顯示,超7成人接受未來生活中使用養老設備。
彭希哲教授在直播中指出,中國在2021年的時候,智慧養老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5.5萬億人民幣。技術本身是冷冰冰的,但加上人文關懷,就是溫暖的。加強養老產業技術方面的人文關懷,彭教授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多加思考,幫助應對老齡化。
一是提高老齡需求和老齡產品或者服務的供給之間的匹配效率,讓老人可以輕松獲得 。二是不能因技術便利減少和老人聯系,造成老人孤獨加強。人機結合,可以使得老人照護工作效率更高,比如老人洗澡專用的浴缸,有專業的公司服務,可以比傳統人工服務效率提高很多;很多智能化產品也能幫老人智能監控健康狀況、防未病,但絕不能因此把老人完全交給科技,這可能進一步減少交流,造成老人更強的孤獨感。三是老年產品的設計者、制造者,應盡可能多的從老年人的體驗和需求中找靈感,才能讓產品設計和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能更好匹配,真正實現用科技的辦法幫老年人獲得更好的生活。這也確實是很多企業家需要思考的一個新的命題。
養老產業未來發展,需正確看待“活力老人”的作用
董克用教授則在直播間提出,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未來人口三分之一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養老產業或將成為經濟體最大的產業之一。發展養老產業,不能只看到那些需要幫助的失能、失智老人,還得看到“活力老人”貢獻。國際上把75歲以前的,都稱為活力老人(各國不一樣,平均壽命長短不一樣),活力老人不僅僅是一個被服務者,可能還是一個經濟的參與者。
比如旅游業,長假是靠在職的職工客流,平時就靠退休人員了。他們往往會去旅游,實現自己年輕時候沒有實現的夢想,看遍祖國大好河山,從而帶動旅游業。這些老人也會選擇旅居,在這一過程中,能帶動交通部門、當地經濟的發展。各地應充分利用銀發經濟的機會,將自己的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
據報告顯示,銀發族需求的增加,給國內銀發經濟帶來大規模增長空間,其中,健康相關產品及服務是銀發族主要關注的需求。僅2021年,銀發族對健康服務類商品數量同比增長超過10倍。隨著老年人觸網更加普遍,養老消費市場可挖掘潛力方向更加多元。除了醫療健康、日常消費,老年旅游、保險理財、精神生活、智能健康管理、居家照護、營養與保健品等都潛藏著巨大空間。
“養老不能50歲再想,開始工作就需規劃”
董克用教授在直播中指出,如今我國領養老金的人數已經占到人口總量的20%,未來養老資金從哪兒來,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我國現行的養老金制度主要有基本養老保險的第一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第二支柱,并開始了第三支柱的試點,即個人主導的個人養老金。第一支柱是公共養老金;企業年金從2004年開始運行,全國企業職工中只有不到10%的人有企業年金;第三支柱,就是自己在職時拿出一點錢,政府給稅收優惠,由專門機構打理,退休年齡時取出來。第二、三支柱是積累型的,長久會積累很大一筆資產,可以讓老年生活過得更輕松。
彭希哲教授認為,養老金儲備與老齡化的問題,不只是我國獨有。國外很多國家都曾經歷過。資源豐富、人口少的國家如挪威,通過石油資源為國民存儲了豐富的養老保障基金;其他國家也和我國一樣采用現收現付制度,但在此基礎上做了很多改革,尋找新的養老基金的積累或運行的模式。隨著老齡化加速,國家養老基金需要積累并保值增值,個人也需要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積累。
“要從生命周期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能到50歲再想,老了花多少錢。從開始工作就要想,在一生中間,大概花多少錢,在不同的年齡段,可能會花什么樣的錢,一生中間大概收入有多少?所以說養老財富的積累,從個人來說,從你開始工作,就應該考慮的事情。”
據報告調研顯示,超6成人員對未來養老資金存在擔心,但僅有1成不到的人對現行社會保險體制及其相關政策“非常了解”。在此背景下,兩位專家的解讀或將對公眾產生啟發。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