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佳佳)訊,氫能源板塊近期連續收獲政策利好扶持和關鍵項目突破。12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揭示氫能六大發展方向,并凸顯對綠氫更加重視,業內預期綠氫下一步將獲加快發展,或將在新型污染物治理技術上發揮更大作用。而此前11月30日,我國首個萬噸級的光伏綠氫示范項目正式啟動。行業專家對財聯社記者指出,氫能源產業行不行,關鍵看綠氫平價速度,一系列政策規劃和關鍵項目落地有望加速氫能產業發展速度。
政策利好持續推進
《“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涉及氫能部分,共是六個方面,分別是:加快氫能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氫能多元化利用;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示范工程;鼓勵氫能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應用;發展氫燃料燃氣輪機、超高壓氫氣壓縮機、高效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裝備;開展綠氫開發利用等新型污染物治理技術裝備基礎研究;推進綠氫煉化等技術的推廣應用。
對此,香橙會研究院氫能行業研究員表示,這可能是“氫能頂層設計”中的一部分。規劃明確提出開展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示范工程,可以預計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將迎來大發展;整個規劃更加重視綠氫,一般來說,綠氫是方向,灰氫是過渡,但規劃顯示,綠氫要加快發展,綠氫開發利用將在新型污染物治理技術上發揮更大作用;氫能裝備里,將超高壓氫氣壓縮機單獨提出來,預計接下來超高壓氫氣壓縮機會引起各方面的關注,不排除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的“八大件”,會增加“超高壓氫氣壓縮機”;鼓勵氫能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應用。
氫能源產業鏈較長 上游制氫是發展短板
國電投氫能首席專家柴茂榮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粗氫價格很便宜,不到10元/kg。但到了加氫站,則差不多漲了8倍。終端氫氣是50-80元/kg。產能方面,我國是世界第一,年產量近3000萬噸。應用方面,基本上都用在了石油精煉,加氫重整、合成氨、甲醇等,而用于燃料電池等的高純氫氣,則不到1/100。
需求方面,據《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數據,在2030年碳達峰情景下,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達到3715萬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為5%,可再生氫產量約為500萬噸,部署電解槽裝機約80GW。
據財聯社記者調研了解,整個氫能-燃料電池產業鏈較長、散亂且復雜,氫能源產業鏈可以分為上游:氫生產與供應;中游:氫儲運和加注;下游:燃料電池及核心零部件及燃料電池應用。
氫能上游可分為灰氫、藍氫、綠氫三類。綠氫由于完全沒有碳排放而具有較高的成長空間。但目前國內的氫氣生產主要來源于有著低成本優勢的石化企業灰氫資源,而藍氫則成為灰氫過渡到綠氫的重要階段。
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氫占比較小,化石能源制氫仍是主要的氫氣來源。根據 IRENA 的測算,全球僅有 4%的氫氣來自電解水制氫,其余均來自煤炭、天然氣以及石油煉化領域。
而在“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下,目前國內煤制氫的占比超過 60%,電解水制氫的比例則不到 2%。可再生能源制氫仍然任重道遠,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
柴茂榮表示,制氫成本高企,仍然是行業發展短板,供應鏈體系較為分散。
國內符合燃料電池標準用的氫提純企業規模小、設備規模小。目前國內氫氣的提純、壓縮、運輸成本已達制氫成本的3-5倍。上游制氫方面,算入全程運輸、運營等全部成本,制氫成本不能超過15元/公斤,才能達到產業量化發展的要求。
中石化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綠氫制備的成本關鍵在于新能源發電的電價與電解槽,占比分別為50%和40%,其中又以電價為主要成本。制約綠氫發展的因素是成本,所以降低電價和電解槽成本是中國實現綠氫工業化、規模化的兩大核心環節。目前,光伏制氫是綠氫主要發展的途徑。
上述負責人介紹,近日正式啟動的中國石化(600028,股吧)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綠氫生產項目,投產后年產綠氫可達2萬噸,預計2023年6月建成投產,生產的綠氫將供應中國石化塔河煉化,替代現有天然氣化石能源制氫。
柴茂榮表示,降本方面,光伏制氫成本在2025年有望突破,達到每立方一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迎來大規模發展。但光伏制氫主要布局在新疆、內蒙古這些日照比較強的城市,而用氫在長三角東南沿海地區,所以運氫成本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他指出,大型企業完全可以建子母站方式,通過大型母站將氫氣通過撬裝車或者專用瓶(換瓶)送到各子站,可以減少30-50元每公斤成本。
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隨著光伏產業的持續發展,電價成本有望下降,另一方面,光伏制氫可作為解決光伏發電消納的重要途徑,起到儲能的效果,此外,碳稅也將為光伏制氫帶來競爭力。
寶豐能源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公司正在建設國家級“太陽能(000591,股吧)電解制氫儲能及應用示范項目”。該項目采用單臺產能 1000 標方/小時的高效堿性電解槽制氫設備,并配套相應的氫氣壓縮與儲存設備,可年產2.4億標方“綠氫”和1.2億標方“綠氧”。目前已經有10臺投入運營,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產。
北京某氫能科技公司負責人介紹,電解槽目前單位造價2500元/W;隨著更大的槽體、更優質的制造工藝,以及技術環節的精進和材料的優化,有望降至1300元/W。屆時,綠氫成本將從 2020 年的 30.8 元/kg 快速降至 16.9 元/kg,實現與灰氫平價。上游原材料的平價前景一旦達成,意味著氫能源的大規模產業化鋪平了道路。
制氫板塊利潤規模巨大
除制備環節外,儲存運輸及終端應用也具有很大的成本改善空間。目前,隨著氫氣管道與加氫站的快速建設,未來成本有望下降。
終端氫燃料電池應用方面,銀河證券分析師指出,2020-2030年每年系統成本下降14%左右,長期來看,燃料電池汽車仍將是氫能市場的增長主力。國金證券(600109,股吧)分析師則認為,制氫板塊最有投資價值,氫氣收入利潤規模大,投入產出計算也相對比較簡單。
國信證券分析師表示,目前我國每年氫氣消費量超過3000萬噸,中遠期將有希望突破1億噸。如果按照20元/kg的銷售價格,對應5000萬噸的銷售規模估算,中長期也將是萬億元級別的能源市場。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表示,未來清潔能源的出路關鍵在綠氫。氫能利用效率高、無污染,還能與多種能源耦合,可以說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相關公司標的梳理:
致遠新能(液氫供氣及液氫儲罐):公司主營車載LNG供氣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已啟動對氫能源相關項目的研發,目前對液氫供氣系統及液氫儲罐已提前進行技術儲備。
美錦能源(氫能全產業鏈布局):公司控股華南地區最大的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整車企業-飛馳汽車,主要生產氫燃料電池客車、廂式物流車、輕中重卡等商用車。
京城股份(儲氫氣瓶):公司所生產的35MPa高壓儲氫氣瓶已批量應用于氫燃料電池汽車及燃料電池備用電源領域。
康盛股份(氫燃料整車):公司從2016年開始研發氫能源商用車,2018年到2020年每年均有氫能源商用車的交付。
中泰股份(制氫):公司為深冷裝備龍頭,產品包括氫氣分離裝置,擁有氫氣提純核心技術;公司已在氫能源的制氫-儲氫-加氫站全產業鏈有所布局。
凱美特氣(制氫):公司已形成每年生產2萬噸高純氫氣的生產能力。
上海石化(制氫): 公司目前氫氣產能約23萬噸/年,供氫中心于9月28日建成。
金能科技(制氫):金能科技(603113,股吧)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丙烷脫氫副產氫氣,目前一期一條線可提取氫氣3.5萬噸左右。
雄韜股份(制氫):公司在氫能產業鏈上已完成膜電極、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整車運營等關鍵環節的卡位布局。同時公司已經在低載鉑量催化劑、膜電極、鋁制氫等各個領域自行投入研發,并取得階段性成果。
寶豐能源(制氫):2020年4月20日公司在互動平臺稱:公司開工建設的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一體化可再生能源制氫儲能項目。
新奧股份(制氫):在遼寧葫蘆島開工建設公司首個氫氣供應項目,利用天然氣經過加壓脫硫及轉化,再以變壓吸附提取氫氣,同時參股投資上海加氫站建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