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論
中國的國家公祭日,也是向世界發出的信號,歷史絕不可重演,苦難絕不可再來,人類應當也必須捍衛和平、共享繁榮。
12月13日,我們迎來了第八個國家公祭日。在這個舉國致哀的日子,我們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30萬同胞,也向所有奮起反抗外來侵略、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致敬。我們沒有忘記,歷史便不會忘卻。
歷史的時間軸已經來到2021年,距離那慘絕人寰的一幕已經過去了84年。令人心痛的是,到現在為止,南京大屠殺登記在冊在世的幸存者僅剩61位。逝者已遠,但歷史不會磨滅。在這一天,14億人共同祭奠,目的就是為了讓昭昭歷史永存世間,提醒著和平歲月的來之不易,進而凝聚全民族奮發蹈厲的力量。
今天,我們已經有了相當的底氣告慰同胞。相比于當年的山河破碎、國將不國,今日之中國已經翻天覆地。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了建黨百年,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也不復當年貧弱受辱的國際地位,作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那寫滿屈辱的一頁,已經被我們徹底翻過。
而站在世界的角度看,法西斯軍國主義不僅侵略他國,也會給本國人民、世界人民帶來巨大傷痛。所以,中華民族經歷的苦難,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塊傷疤,其間的歷史教訓屬于全人類。中國的國家公祭日,也是向世界發出的信號,歷史絕不可重演,苦難絕不可再來,人類應當也必須捍衛和平、共享繁榮。
今天,我們格外需要擦拭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斷地重溫人類共識,打造真誠、團結、友好的國際社會空間。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國家至今仍在歷史問題的認識上曖昧不清,缺乏深刻反省;一些國家也仍抱著冷戰思維,挑動國際社會對抗、分裂。這些,都不是人類邁向未來的正確態度,理當受到國際社會的共同抵制。
尤其是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讓原本全球互聯的世界面貌遭受重大挫折,動輒穿越國境線的病毒,也在強烈提醒著加強國際合作的必要。在世界各國深度交融的當代,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撕裂與對抗更不會有出路。人類必須攜起手來、尋找對話與溝通的可能,開辟和平發展的空間。
也正因為中國經歷過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歷程,所以我們格外珍惜和平,愿意與世界各國一道攜手發展,共創人類的美好未來。基于此,中國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響應。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日益展現著與國力相匹配的負責任大國形象。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毫無保留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防控、治療經驗,加強科研攻關合作;中國發布碳中和時間表,承諾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入世20年回望,中國已經完全兌現所有承諾……中國正以實際行動,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發展動力。
當年的炮火硝煙已經散去,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也前所未有,但人類面臨的問題并未消失。今天,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正經歷新的大調整大變革,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并威脅全球。
但是,無論未來將向何處去,和平與發展也當是永恒主題。今天的我們,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站在歷史的高度、胸懷人類的福祉,已然做出了負責任的選擇。在中國國家公祭日這一天,這個問題也值得全世界深長思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