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艾琳
[ 渣打北亞及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對記者表示,“盡管今天LPR有所改變,但我們預計今年或明年都不會下調政策利率(OMO和MLF利率)。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財政政策很可能擔當重任(包括增加和提前支出),貨幣和信貸政策主要通過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發揮支持作用。” ]
[ 12月20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3933,調貶282個基點。 ]
12月20日,央行意外降息,時隔19個月保持不變后,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較上月下調5個基點報3.8%,5年期以上LPR為4.65%,與上個月持平。
同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3933,調貶282個基點。前一交易日中間價報6.3651,在岸人民幣16:30收盤價報6.3742,23:30夜盤收報6.3760。截至北京時間12月20日14:26,美元/人民幣報6.3782,美元/離岸人民幣報6.3877,脫離了此前央行宣布對金融機構外匯存款“升準”時6.34~6.35的階段性最強區間。
中美周期背道而馳的態勢越發確立,究竟后續政策將如何演變?這又將如何影響匯率走勢?接受記者采訪的交易員認為,美元指數確有可能繼續沖高,但在多重阻力下很難確定反彈強度,97.90~98.25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區域,只有突破,才有望沖擊2020年3月高點102.99。人民幣的強弱更多與出口和外資流入的動能相關,央行的態度亦尤為關鍵。
中美周期加速分化
從上周四開始,中美周期加速分化的事實已經得到確立。
美聯儲在北京時間12月16日3點宣布加速縮表,并暗示從4月開始加息,2022年、2023年各加息3次。
同日晚間,英國央行意外宣布加息15個基點(市場原本預計要到2022年2月),歐洲央行的超鴿派論調也有所收斂。具體來看,英國央行在抗擊通脹方面更進一步,成為去年疫情顛覆全球經濟以來首家加息的主要央行。英央行認定,相較奧密克戎變異病毒在全國快速蔓延的情形,通脹是更為致命的威脅。明年4月的通脹預測將達6%,是目標水平的3倍。雖然英國央行加息15個基點的調整本身不足以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但確實是趨勢轉變的信號。市場目前認為央行在2022年2月的下次會議再次加息有60%左右的概率。
相比之下,中國的貨幣、財政政策有進一步趨松的趨勢。12月6日,中國央行宣布于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在近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過后,各界都預計明年春季會有更多刺激政策出臺。令人意外的是,20日1年期LPR調降的行動火速落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釋放了很強的穩經濟信號,盡管央行此前態度較為審慎,但相信一系列維穩政策將會馬上落地,而不是再等到明年。” 貝萊德智庫首席中國經濟師宋宇日前對第一財經表示。
多位銀行對公業務人士對記者提及,對公司的貸款更多掛鉤1年期LPR,LPR小幅下行也有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而5年期LPR更多與中長期的住房貸款掛鉤。
渣打北亞及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對記者表示,“盡管今天LPR有所改變,但我們預計今年或明年都不會下調政策利率(OMO和MLF利率)。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財政政策很可能擔當重任(包括增加和提前支出),貨幣和信貸政策主要通過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發揮支持作用。”
他表示,認為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不會下降的理由包括——中國明年CPI可能有走高的趨勢。與資金的可獲得性、地方政府支出不足和監管收緊相比,資金成本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換言之,降息不是應對中國面臨的問題的關鍵辦法;未來一年,全球多家央行預計都將會收緊貨幣政策。
美元仍有上行動能
美元指數的后續走勢至關重要,截至北京時間12月20日15:45,美元指數報96.573,較此前有所攀升。多數交易員認為美元仍有上行動能,但大幅沖高則需要突破關鍵點阻力位。
“美元指數在今年9月27日當周突破了雙底形態,劍指97.90附近的目標,是2020年3月高點到2021年1月4日低點行情的61.8%回檔位。該目標上方不遠處是水平阻力位98.27,如果站于其上,可望至2020年3月高點102.99!辟Y深外匯交易員、City Index市場分析師佩里(Joe Perry)告訴記者。
英鎊和歐元構成美元指數近70%的權重,加之美元指數仍面臨多重阻力位,因此突破之路并非坦途。佩里表示,“對于美元指數周圖來說,97.90~98.25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區域。美元指數短線有回撤至通道底部的可能性,但若能繼續上漲將測試阻力區域。如果擊穿98.27,美元指數可望上攻2020年3月高點!
另一位國有大行交易員則對記者稱,美元指數沖擊98的希望較大,但考慮到巨大的財政赤字等,進一步突破仍需要觀察。
人民幣大幅走強概率下降
美元指數固然重要,但人民幣匯率今年以來不斷與美元指數脫鉤。未來影響人民幣的關鍵因素仍將是出口和外資流入中國股債市場的速度,各界認為前者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此外,中國央行的態度從外匯“升準”之日就已經明確。12月9日,中國央行宣布,自2021年12月15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的7%提高到9%,即通過收緊美元流動性來起到抑制人民幣過度走強的作用。盡管各界認為,區區200億美元的流動性收緊,與日均390億美元的在岸市場美元/人民幣交易量相比,仍相對較小,但其實信號作用極強。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此前對記者表示,人民幣升值不都是好事,在有資本管理下的人民幣升值容易超調。他認為,“升準”已經表明了態度,匯率拐點已至。當時他也建議,央行可以適度結匯(即投放外匯占款),投放外匯占款可以適度提供流動性。
12月20日,陸挺在研究報告中提及,央行對外匯的凈買入額已經從10月的17億美元上升至11月的56億美元。換言之,央行通過增加外匯占款的方式向銀行體系凈投放354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相較于10月的109億元大幅攀升。
在他看來,這一數據因金額小、波動小而長期被市場忽視。實際上,在疫情后,經常賬戶順差的擴大、資本項下資金的大幅流入導致境內外匯存款攀升,但中國央行的外匯凈買入量從2019年年底到2021年10月幾乎是零。相比之下,中國銀行(601988)體系的外匯資產同期增長了6075億美元,其中來自結匯的外匯收入為3552億美元,外匯存款則為2523億美元。
“我們預計中國央行的外匯凈購買量將在未來幾個月加速,因為這可能有助于抑制人民幣過度升值;此外,在市場對中國企業離岸美元債券違約的擔憂升溫之際,此舉將提高央行的外匯儲備;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也可以增加經濟的流動性。”陸挺表示。
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記者表示,結合長三角近期的疫情,以及北京冬奧會前后周邊地區的生產下降,還有房地產投資的慣性下滑等因素看,現在到明年一季度可能是經濟最困難的一段時間,無論是財政支出增加還是貨幣寬松,政策要真正落實傳導到實體經濟都要到明年一季度末甚至到二季度。明年二季度以后,經濟大概率會向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