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喆)今天,由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文明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辦的“強國有我,不負青春——2021首都文明校園創建故事分享會”在北京市十一學校舉辦。
如何將博物館資源引入課堂,讓文化活起來?如何在校園開展冰雪運動,讓學生體悟冰雪的內涵?如何在防沙治沙、航天技術創新上攻堅克難……在現場,7所首都文明校園根據時代特色及自身優勢,分享了創建文明校園的生動實踐經驗。
東城區史家胡同小學的老師金少良曾在講授絲綢之路時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該怎樣將2000多年前的故事以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教給他們?后來,他在文物上找到了突破口。
比如,他曾在課堂上展示出土于青海的紅地云珠吉昌太陽神錦。它紋飾中既有來自古波斯的聯珠紋、自希臘的有翼神馬,也有來自印度的蓮花底座,更重要的是還能看到中國的“吉”字。“這些多文化元素在一件織錦上呈現,它所體現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不言而喻的。”金少良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種文化交流對現在生活的影響,還跟他們玩起了“撕名牌”游戲,黃瓜、核桃、大蒜等食物2000多年前的名字被一一揭開。課后,有同學說:“金老師,我終于知道為什么國家要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了,這樣我們才能吃到更多國家的好吃的。”
北京長大的虞蕊萁從小就有很多冰雪體驗,打雪仗、堆雪人、滑冰滑雪、冰球等都曾帶給她無數的歡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里無法給她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
轉機出現在她2015年進入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地學校(以下簡稱清上)。作為冰雪運動試點學校,清上通過邀請冰壺世界冠軍、花樣滑冰世界冠軍等來校交流,與冰雪俱樂部合作舉辦冬令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學習冰雪運動。“學校的豐富活動,讓我找回了對冰雪運動的熱愛,而冬令營活動讓我重拾冰上自信。”雖然虞蕊萁已經畢業,但冰雪運動帶給她的堅持和對人生的體悟正繼續激勵她前行。
出生于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張建鵬說,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家鄉每年春天都有沙塵暴來襲。每次看到姥姥的呼吸系統受到嚴重影響,他都會想“有沒有什么好辦法能治住沙塵”。來中國科學院大學深造之后,他希望通過對沙漠化的研究,用前沿科技與科學思維為家鄉找到一條適合的沙塵防治路徑。
其實,中科院大學早有一批研究內蒙古沙漠化的科研人員,趙學勇就是其中一位。30多年來,他深耕科爾沁沙地,探索出了一套可推廣的沙漠治理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張建鵬說:“看到趙老師身上耐得住寂寞的科研精神,我也深受感召,在每次實驗當中都嚴格把控實驗的精度,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可獲得性。”
在北京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北理工),同樣能感受到這種傳承的精神。前不久,我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和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實現了快速精準對接,這其中就有北理工師生的努力。交會對接技術作為載人航天領域基本技術之一,它對于中國未來航天的發展至關重要。北京理工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侯明佳說:“攻克這一問題,是我們北理工人的光榮使命。”
侯明佳覺得,探索宇宙是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的接續奮斗,而一代代理工科技英才、一個個高水平團隊、一項項創新成果,北理工矢志強國的接力棒也在代代相傳。
據悉,2015年以來,北京市近2000所大中小學校積極參與文明校園創建活動,目前,共有15所學校摘得“國”字號招牌,372所學校榮獲“首都文明校園”稱號。已經持續舉辦四屆的首都文明校園創建故事分享會,通過鮮活、生動的故事闡釋著文明校園創建內涵,也激發著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文明校園創建的生機活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