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起點,農業發展正勁。日前舉辦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睎|北平原,沃野千里,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從“北大荒(600598)”到“北大倉”,再到如今的“中國糧倉”,東北大地的戰略意義不斷被刷新。
稻麥揚波,大豆搖鈴,玉米結籽,希望孕育。伴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直播等新形式涌入,又到一年收官沖刺時,新的故事也正在上演:2021年12月28日,俞敏洪農業直播上線,「北緯47度」鮮玉米等優質農產品(000061)被帶入俞老師的直播間。
其中,中國高端綠色食品品牌「北緯47度」鮮玉米出場10分鐘賣出120000根,庫存瞬間搶空,成為銷量TOP1。網友紛紛刷屏留言“玉米組合裝沒有啦!求補貨!”
小屏之內,“新農人”四季耕耘、“新農品”有口皆碑、“新農活”開花結果,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更新美妙一章。
一次直播,擦亮萬年黑土孕育的綠色品質
“我們選的不是最便宜的農產品,我們選的是最好的農產品。「北緯47度」鮮玉米我經常吃,非常好吃,它來自北緯47°齊齊哈爾的黑土地上,確保了玉米鮮香、原始的味道。北緯47度的志向非常遠大,他們希望把真正的本味帶到餐桌上。”
28日晚,出現在俞敏洪直播間的眾多農產品中,話題量最高、最有情懷的,莫過于「北緯47度」鮮玉米。實際上,在直播開始之前,品牌創業團隊發出的一支致敬短片《種籽》,就已打動無數網友。短片以“一顆玉米種籽”的角度,致敬俞敏洪“育苗到育人”人生經歷。為黑土地而來,回歸到黑土地去,是俞敏洪和「北緯47度」鮮玉米共同的農業夢情結。
直播當晚,俞敏洪說道:“又變成了一個農民的日子,看到農產品就像看到親人一樣。我們今天多賣出一個農產品,意味著多一個農民家庭團聚了!
“農民的兒子”,這是一直以來俞敏洪給自己的定位。不論是出身田野到農村教育,還是轉型做農業,他始終不忘根本,喜歡大地帶給他的親密感和幸福感。此次牽手的「北緯47度」品牌本身,也有著與其相似的,對土地的熱愛,和對農業的情懷。
東北的“北緯47°”,是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帶之一,有著“耕地里的大熊貓”的美譽。這里的冬夏溫差高達70度,年均日照2600小時,全年優質的純凈空氣,天然弱堿性蘇打水,為農作物供給了絕佳的生長環境。身處萬年黑土孕育的“黃金玉米種植帶”,「北緯47度」,在此而生,以此為名。
承載著“中國飯碗裝中國糧”的囑托,「北緯47度」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提供更高品質、更安全可靠、更新鮮美味的農產品。而這份初心為產品賦予的“高品質”,也是「北緯47度」受到網友追捧的原因:在工藝上,「北緯47度」鮮玉米經歷八重工序層層篩選,從采摘到入庫實現“3小時鮮制”;在營養上,「北緯47度」鮮玉米不僅被譽為“黃金粗糧”,且含有豐富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E、葉酸、花青素等多種營養成分。
俞敏洪選擇「北緯47度」品牌背后,是雙方對東北黑土地與現代化農業的深刻構想、熱切盼望。走向品牌發展深處,我們發現,「北緯47度」的走俏并非偶然。厚積薄發之上,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其所展現出的農業發展三方面的“新”合力。
一種探索,點燃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新”火
一個農業品牌出圈背后,首先,必須依靠一群踐行理想、富有朝氣的“新農人”。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把“青年就業創業”作為一個重要發展領域。近年來,從丁真到張同學,從“海歸碩士棄綠卡回鄉賣棗”到“90后國企員工辭職打理石榴園”,一個個典型案例,講述著年輕人奔赴農業的星辰大海。對東北這片農業大地而言,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讓年輕人帶頭引老鄉、回家鄉、建家鄉,中國人的飯碗,才能端得更穩。
多年來,農人出身的俞敏洪,積極扶持中國年輕人走上創業道路。而「北緯47度」做好中國“新農人”的決心,讓他找到了啟發。
「北緯47度」是一個平均年齡27歲的中國青年創業者團隊,他們出身東北、熱愛東北,更愿意建設東北。俞老師的支持,只是他們產業壯大的一角。做「北緯47度」更大的價值在于,他們將知識、技術賦能農村,讓年輕人離真實的農業生產更近、讓上代人離先進的科技更近,讓城市人找回了血液深處的“鄉愁”,也給參與“鄉村振興”帶來息息相通的認同。
“新農人”的加入,讓更多研發與耕耘的成果從田野走向餐桌。而他們創造出的既有品質、更有品牌的“新農品”,是這個過程中令人信服的載體。
近年來,農業品牌化發展成為了重要的產業策略。玉米本就是世界第一大糧食作物,又恰恰迎合了中國人對食品營養的要求,市場前景斐然。2020年開始,中央以東北地區玉米生產為重點,逐步在適宜區域全面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但擺在「北緯47度」面前的難關是,新疆瓜果甜無人不曉,北海道食物人人稱道,東北的農產品縱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卻“酒香也怕巷子深”,缺乏“名品效應”。
由此,「北緯47度」走出了“農業品牌化”和“農貨高端化”兩條路:一方面,打造農產品標桿,讓「北緯47度」鮮玉米走出東北,成為“北海道巧克力”一樣的“世界名品”;另一方面,將尖端科技滲透到農業勞動中,為農貨撕掉“土”標簽,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讓農民的辛勤勞動“擲地有聲”。
小屏滾動大產業,小產品投射大視野,更重要的是,融入數字技術、改天換地的“新農活”,為農業注入了時代的動能。
第一重,是產業的“升力”。
「北緯47度」創業團隊張斯文提到,剛回到東北時,他發現多數地區農業以小規模和分散經營為主,依靠傳統種植經驗,生產技術水平、生產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經濟效益有限。
「北緯47度」通過標準化管理系統的建立,和無人化駕駛等高新技術的應用,將傳統以人的經驗為中心的生產模式,轉變為以數據驅動的標準化生產模式,減輕農民勞動壓力,解決傳統農業對資源要素過度依賴的問題,促進農業增效,讓農民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
北緯47度黑珍珠鮮玉米,富含自然花青素
第二重,是可持續發展的“恒力”。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東北黑土地一直處于高強度利用狀態,土地質量下降,環境受到影響。「北緯47度」嫁接3S、GIS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模型找到作物生長的規律,在以良種良法讓作物品質更好、產量更優的同時,更通過科學施肥、秸稈還田等農機、農藝結合措施,提升耕地地力。
一只鮮玉米,是更環保、可持續的耕耘,是對黑土地的“守土有責”,把技術灑在了泥土里,讓產品美、田野美,也把數字化“玉米種籽”種在了人們的心坎兒里。
第三重,是共富的“拉力”。
好直播是“視窗”,好產品是“切口”,它所依存的,是領頭企業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踐行。據悉,「北緯47度」未來計劃用3-5年,建設以農業大數據決策指揮中心為核心,以全過程全要素數據采集分析為基礎,以“天空地”信息采集體系、標準化種植管理體系、種植全流程溯源體系等為支撐的數字農業,更利于將種植技術進行復制推廣,還將賦能上下游伙伴協同發展,形成“共富產業鏈”格局。
讓黑土地成為高品質食品的“代名詞”,讓中國人愛上中國糧,「北緯47度」“受任于土地”,以更領鮮的產品砥礪前行。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從一次直播到一個品牌,從一次模式探索到一整條產業帶上的動人故事,輩出的農業“新新之火”,正讓這片黑土地更加生機勃勃,讓農業發展的未來愈發充滿想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