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王雯靜
健康講座、24小時義診、圖書閱覽……青海大學藏醫學院醫學博士扎西東主到拉扎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首要任務就是從自己的專業和優勢出發,讓拉扎村的村民健康指數提升。
拉扎村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是一個半農半牧的小山村。自脫貧攻堅以來,這個省級重點貧困村一直是青海大學連點幫扶單位,青海大學先后選配3名干部擔任第一書記,5名干部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員。2020年,拉扎村與全國全省同步完成了脫貧奔康的任務。
脫貧后,如何幫助拉扎村在鄉村全面振興中鞏固好脫貧成果,以實現脫貧成果的更可持續、更有保障,成為青海大學繼續支持和協助拉扎村鄉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課題。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青海大學把為民辦實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派出黨員干部深入一線了解村民“急難愁盼”問題,用為民辦實事成效檢驗學習教育成果,為促進鄉村振興貢獻高校力量。
“上一任第一書記是我的學長,為拉扎村解決了飲水等根本問題,還修建了幼兒園,做了很多事,為拉扎村脫貧付出了很大努力,學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更要帶著大家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扎西東主說,“作為第一書記我能為鄉村振興做些什么”常常成為他深夜輾轉難眠思考的問題。
群雁齊飛,重在頭雁引領;鄉村振興,重在黨建引領。扎西東主堅持黨建引領,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把黨建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把抓基層黨建同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結合起來,著力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穩步提高農民收入。
智慧幫扶是鄉村振興的一把鑰匙。扎西東主與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農牧學院等相關院系對接,以“扶智”促“產業扶貧”。扎西東主為拉扎村引進了產量高、商品性好和收益高的青蠶-14號,目前種植面積達1200畝,每畝產收入可達2000元。
現代農業思想與科學種田、養豬養牛技術等培訓課程也被“搬”到了拉扎村。扎西東主先后邀請農林、農牧相關專家為村民們授課,給村民帶來了實用的種植、養殖知識,通過介紹推廣農業科技成果,鼓勵村民積極開展現代農業種植養殖新模式,形式多樣的培訓讓村民耳目一新。他們在掌握必備的種植、養殖基本知識的同時開闊了視野,也增強了發展農業、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經常往返于拉扎村和西寧,為農牧民爭取更多的扶持,是扎西東主日常的工作之一。“要千方百計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要把鄉村振興這篇文章做好,讓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美好。”他說。
結合老百姓(603883)所思所想所盼,加大惠農政策宣傳;狠抓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開展義診,為村民普及健康知識;協調就業部門,拓寬群眾就業渠道……扎西東主幫扶拉扎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是青海大學用科研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個生動縮影。
依托學科優勢和特色,青海大學各學院、各單位實現了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的多點開花:農林科學院馬鈴薯團隊給化隆縣灘果村送去了自主育種的具有抗病高產、抗旱耐瘠、適應性廣等特性的優質種薯“青薯9號”,并指導實施栽培試驗及示范地50畝,馬鈴薯產量由原來的1500斤提高到4000斤,使當地農民的收益由原來的750元提高到2000元,取得了良好的輻射推廣效益……
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有效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能優勢,青海大學各駐村工作隊正在凝聚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接續鄉村振興,用實際行動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5日 05版)
[ 責編:孫宗鶴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