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打開手機,方寸之間,便知天下事;這是最壞的時代,網絡信息真假難辨,一不小心就被謠言漸染。
流量為王的時代,依托流量來獲得豐沛的收益,是自媒體的生存法則。但由于部分自媒體創業門檻過低,創業者水平有好有差,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更有甚者,為了追求一些所謂“熱文”“爆款”,故意歪曲解讀、惡意關聯,用極具煽動性的標題和文字博人眼球,來騙取流量和關注。這對于身處大眾視野之中的人或企業來說,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近日,又有一家企業被盯上了。
12月16日,泛海控股(000046)發布了一則《關于公司部分資產被采取財產保全措施的公告》(編號:2021-202)。公告顯示,浙越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因與泛海控股發生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糾紛(涉案股權轉讓款 6,124.5萬元),向越城法院提起訴訟。越城法院裁定并凍結了泛海控股所持有的包括武漢中央商務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部分公司股權、部分銀行賬戶及部分房產。
對于業內人來說,這不過是一起常規的商業糾紛,在地產行業的下行周期,這樣的事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但就是這樣一條公告,在一些自媒體小號筆下卻被夸張解讀成了“泛海被查”的謠言,甚至惡意關聯十幾年前就已塵埃落定的事件,炮制出了諸如“和某企業有關聯的泛海控股被查”、“盧X強泛海控股一夜之間被查封”、“大清算正式開始”等所謂“熱文”“爆款”。
一樁再平常不過的資產轉讓糾紛,奈何在當前的輿論發酵下,疊加其他風險事件,大有愈演愈烈的勢頭。
實際上,對于這些謠言,泛海早已通過官方公開渠道發布嚴正聲明,“譴責不負責任的言論、堅決抵制侵權行為、保留通過法律手段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但謠言止于智者,起于謀者。只要有一個自媒體炮制出謠言,其他自媒體看到有話題性,根本不去證實真偽,有的直接轉發,有的則在原來謠言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觀點,炮制出另一個謠言,以此類推,網上就有一堆自媒體根據這個謠言衍生除了各種版本,他們的標題一個比一個勁爆,只關心是否能夠博取關注,根本不在乎是真是假。
誠然,對于企業而言,每一個經營決策都需要更加謹慎和周全,對于外界的疑問需要直接透明的應對。但令人遺憾的是,謠言往往比真相更吸引人。謠言讓一些讀者,尤其是好事的讀者有了很多想象的空間,而且給了更多自媒體再創作的素材。一傳十、十傳百,謠言五花八門、傳得撲朔迷離,跌宕起伏,堪稱一部引人入勝的“秘史”。
這種情況下,澄清的力量往往顯得非常微弱,在轟轟烈烈的造謠、傳謠運動中,真相是一個令人掃興的東西,因為往往真相很無趣,只會澆滅大家“吃瓜”的熱情。因此,往往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2021年對于房地產行業來說,可謂至暗時刻,民營企業更是漂搖之舟。這個多事之秋的敏感節點,由于地產本身的高話題度,房企創始人自帶流量,大事頻發的地產行業正成為謠言發酵的溫床,無良自媒體的“流量密碼”。
就在這些謠言肆意傳播的同時,眾多企業及其掌舵人正在積極自救,想盡辦法兌現承諾的責任。在持續降杠桿、降負債的努力下,泛海控股的債務情況正得到進一步優化。擁有眾多優質資產的泛海控股,只要有舍得賣的態度,化解困境便只是時間問題。
但在輿論的高度關注下,關于企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會讓資本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境地,影響市場對企業的信心。“泛海們”不缺從谷底爬起來的勇氣與智慧,何不再多給一些尊重和信任,讓它有信心和動力“修行恢復”。也希望讀者在網上看到一些謠言,能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如果自己無法判斷真偽,那么盡量做到不傳謠,共同建立一個清朗的網絡世界。
原標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