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10日通報,9日0時至24時,31個。ㄗ灾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57例,其中本土病例97例(河南60例,其中鄭州市24例、許昌市21例、安陽市15例;天津21例,均在津南區;陜西15例,均在西安市;廣東1例,在深圳市)。
新增無癥狀感染者42例,其中本土2例(均在天津津南區)。
河南安陽2名病例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
8日,河南安陽市在主動檢測人群中篩查發現2例本土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個案。9日經河南省疾控中心實驗室病毒全基因組測序,顯示2例本土病例感染病毒均為奧密克戎變異株BA.1分支,經分析比對,與天津市津南區現有本地疫情屬同一傳播鏈。結合流行病學調查和基因測序結果,基本鎖定安陽市本次疫情的感染來源為2021年12月28日從天津市津南區返回安陽市湯陰縣的1名在校大學生。
10日0時起,河南商丘市城區公交車暫停營運。
10日8時起,河南鄭州對所有自公路入鄭車輛司乘人員查驗健康碼、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測量體溫。
9日起,河南鄭州二七區嵩山路街道玉暉園社區玉暉園小區、大學路街道金橋社區中苑名都小區;中原區綠東村街道隴西社區隴海西路306號院(康橋上城品小區)、中原西路街道綠都社區綠都城南區14號樓、棉紡路街道盛潤錦繡城社區盛潤錦繡城小區東院1號樓被劃定為中風險地區。
10日起,河南安陽內黃縣六村鄉袁六村被劃定為中風險地區,湯陰縣育才中學、古賢鎮大朱莊村被劃定為高風險地區。
河南新鄉取消線下教學。中小學校(除高三年級外)、幼兒園1月10日起學生不再返校;全寄宿制學校學生已返校的,校園實行封閉管理;高三年級學生正常參加線下教學。
除天津站、天津西站部分進京車次外
天津各站進京車票全部停售
疫情對京津兩地交通的影響仍在擴大。1月10日上午,記者從鐵路部門獲悉,目前,鐵路部門已停售天津市管轄范圍內各車站至北京市管轄范圍內各車站的車票,只保留天津站、天津西站部分京津城際列車車票售賣。
不過,據12306官方數據顯示,截至1月10日9時35分,從今天到1月20日,天津所有進京車票均已售罄或停售。北京至天津的車票售賣正常。
北京市衛健委發重要提醒
目前,國外疫情高發,國內天津、河南、廣東深圳等多地報告本土病例,天津出現奧密克戎感染者,至少已在社區傳播三代。北京市疫情防控面臨境外境內雙重風險。春節將至,人員流動更加頻繁,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在即,疫情防控一刻也不能放松。天津進(返)京人員嚴格落實防控措施:
天津市津南區、南開區竹華里的人員嚴格限制進(返)京。2021年12月23日(含)以來途經天津市津南區、南開區竹華里已來京人員參照中風險地區來京人員管控,進行居家隔離,按照社區要求開展核酸檢測。
2021年12月23日(含)以來途經天津市人員立即主動報告社區、單位、賓館等,配合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等防控措施。
北京市人員非必要不去津,天津人員非必要不來京,建議京津通勤人員居家辦公。
北京倡導市民群眾在京過年非必要不出京
據新華社消息,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10日發布《關于2022年春節放假安排的通知》,倡導市民群眾在京過年,非必要不出京,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安寧的節日假期。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北京市2022年1月31日(星期一,除夕)至2月6日(星期日,初六)放假調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002291))、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粵康碼今晨無法顯示
12345熱線:系統維護升級
1月10日上午9時左右,廣深地區網民在網絡反映稱微信“粵康碼無法正常顯示”,#粵康碼#話題也于今日早間沖上熱搜。南方+記者聯系多位在廣東日常使用粵康碼亮碼通行的市民實測,確出現粵康碼無法加載的情況,市民多采用穗康碼、支付寶健康碼用于出行。
經記者實測廣州市級健康碼穗康碼、深圳市級健康碼深i您以及支付寶國家健康碼等,都可正常加載。
記者聯系廣州12345熱線了解這一情況,工作人員回應稱:粵康碼出現系統故障,技術部門正在維護,建議稍等再試。
10時30分,記者再次致電廣州12345,接線工作人員仍表示系統維護升級中,帶來不便請多諒解。
10時38分,粵康碼顯示恢復正常。
據了解,“粵康碼”是廣東省基于“粵省事”微信小程序開發的健康通行碼。2020年2月以來,“粵康碼”已在廣東全省21個地市推廣,并在機場、碼頭、鐵路公路站場、醫院、小區、工業園、辦公場所、商場等重點場景應用,助力群眾“一碼走廣東”。
粵康碼亮碼失。不慌,深i您健康碼能亮碼
“打開粵康碼無法亮碼?系統崩了?”1月10日早上8時左右,不少趕著上班的深圳打工人發現粵康碼打開之后,無法亮碼,核酸檢測、新冠疫苗接種也顯示升級維護的狀態。
深圳特區報記者從深圳市政數局獲悉,深圳市民遇到這種情況別慌,可能是訪問人數過多導致的,市民耐心等待并再次刷新。深圳的小伙伴可以打開“深i您”小程序,可以查詢健康碼和核酸檢測結果,可以正常出行。
綜合自央視新聞、南方+、深圳特區報、西部網、新華社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