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清華畢業生選擇體制內,不值得驚訝
近日,清華大學發布了 2021 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作為國內頂尖大學,其畢業生去向如何,自然會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也會被認為是某種風向標。報告顯示,2021年,清華大學2021屆畢業生共計7441人。由于本科生、研究生中繼續深造的比重較大,因此,清華大學 2021 屆簽三方就業畢業生人數只有3669 人。而從簽三方就業畢業生的情況來看,去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占比分別為 15.8%、30.3%、23.8%,合計占比為 69.9%。
也就是說,體制內的占比高達7成,特別是事業單位、高達3成。于是,很多人認為,清華畢業生還是喜歡“鐵飯碗”,而不想接受挑戰,不想在市場經濟的大風大浪中經受考驗。
說這話一點沒有道理,肯定說不通。作為國內頂尖大學的畢業生,都擠到體制內,確實有點讓人感到缺乏創新精神、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缺乏拼搏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講,北大畢業賣豬肉的畢業生,可能比進入體制內的畢業生更值得欽佩和贊嘆。
不過,仔細想想,這樣的觀點也是有失偏頗的,是有點想當然、沒有設身處地站在畢業生的角度看待問題。一方面,清華大學的畢業生,也是畢業生,也需要就業,也需要選擇他們認為比較穩定、比較容易發揮才能、比較有前途的工作。選擇到體制內,或許是起步階段最好的平臺,也是最穩妥的平臺。特別對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來說,先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再看工作以后的能力和表現,最終確定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并非不是一種選擇、一種方式;另一方面,體制內現在也不是真正的“鐵飯碗”,也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可以靠“混”就能過日子的,F在的體制內,沒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會有發展的。清華的牌子,只能在起步時用一用,到了工作崗位,還是要看能力、看實力、看水平、看他人的認可度。如教育系統,就要有成果做支撐,有良好的教學能力與水平。再如黨政機關,沒有協調能力、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和領導能力,也是無法得到認可的。國有企業現在與民營企業一樣,需要憑本事吃飯,否則,沒有人會買賬。這也意味著,體制內早已不是想象中的容易,而是一樣需要面對競爭、需要接受挑戰、需要依靠實力。
而近年來清華畢業生去體制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體制內拋出的橄欖枝比較多,吸引人才的力度比較大。如深圳市,中小學老師都實行高薪聘請,都要博士生,且清北畢業的更容易被錄用。其他地方也是加大招聘力度,給出相當優惠的條件,一定程度上,也觸發了高校畢業生、尤其是一流大學畢業生進入體制內的熱情。相信再過兩年,這樣的熱情會慢慢變冷的,包括清華在內的畢業生進入體制內的比例會下降,且下降得比較明顯。
同時要看到的一個方面,就是清華等一流高校的畢業生,把“體制內”當作跳板的也是大有人在。他們的真正目標并不是體制內,而把“體制內”當跳板,積累一些經驗與人脈,以便于今后更好地創業和進入其他領域。譬如到國有企業的,除了航空航天企業,一直留在企業的概率比較大之外,其他一些國企,一般很難留得住人。有了經驗后,一定都會展翅高飛。而學校等事業單位,也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生的最終棲息地,也一定會尋找機會到更能發揮才能的地方。再如很多事業性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就都存在著人才來得快、走得也快的問題。進入黨政機關的,只要進步不快,很多也會選擇離開。
在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的情況下,特別是城市之間的通道基本打開,大學畢業生不可能會在一座城市、一個單位干一輩子。跳槽,已經成為年輕人最習以為常的事。清華畢業生7成選擇到體制內,不能代表某種風向。即便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公務員招聘,也不是鐵板一塊,“圍城”的想法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心中產生。特別在行政機關對工作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行為規范越來越嚴的情況下,已經讓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產生了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等方面的想法。尤其是一流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已經不愿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具體事務上,而是更希望通過挑戰,檢驗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以,不會“一棵樹上吊死”,而是會靈活機動地對待自己的人生。那種把清華畢業生選擇體制內就當作他們對體制外畏懼的想法,有點幼稚,也有點可笑,這只能說明,他們對年輕人太不了解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譚浩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